【摘 要】
:
激励就是通过实现组织成员的愿望而对其行为施加影响。中国社会的组织正面临着竞争优势的转换,即由低廉的人工成本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和发明来占领市场。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人的动机和需求也必将发生变化,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以为组织获得持续提高绩效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有些组织管理者认为西方国家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就急切地从技术层面引进它们。但是,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励就是通过实现组织成员的愿望而对其行为施加影响。中国社会的组织正面临着竞争优势的转换,即由低廉的人工成本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和发明来占领市场。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人的动机和需求也必将发生变化,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以为组织获得持续提高绩效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有些组织管理者认为西方国家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就急切地从技术层面引进它们。但是,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技术尤其是有关人的技术同产生这种技术的社会系统内的制度和范式紧密相联,相互生成。所以,
其他文献
工业设计师必须具有相应的见识和责任感,我们该如何实现模块化,如何操作模块化产品的设计工作?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模块化产品的设计就是要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或渗透于产品和生产工艺的设计中去。 本课题围绕如何实现模块化产品的可持续性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实现模块化产品的多样化,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本文共分六部分,首先分析了模块化产品设计的特点及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目标,指出
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及国内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态势,我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而国债政策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两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和国债规模的日益膨胀,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武彦民教授的指导下,笔者以“当前我国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研究”为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研究。 本文由序言和三章
随着中国近几年国债发行量的增加,国债余额持续增加,对国债规模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国债规模是中国国债政策的核心问题,并且影响到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当前国家提出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债规模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意义.文章建立了一个国债累积规模的理论模型,然后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文章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国债的发行量和累积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国债规模影响较大的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并购中国境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热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国有企业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强大助推器;另一方面,它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带来诸多问题。为了使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规范有序地进行,保障外商和国有企业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不断突破和指导企业改制的法律、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与健全,国有企业改革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到内容上,从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化。企业改制方式由改革之初的基本不触及企业最终产权的“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发展到以公司化改造为中心,包含企业公司制改革、股份合作制改革、企业债权转股权、企业出售、企业兼并与分立等多种影响
当前,中国规制上市公司并购的法律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的暂行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条例》、《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特别是《证券法》第四章专门对上市公司并购作了规定,但是在外资并购上市公司股权方面几乎是空白,外资作为战略性并购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作为生产要素配置场所的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既是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我国入世承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引进外资进入A股市场,有利于提高A股素质,加快A股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结构优化;促进市场运作和上市公司行为的规范;增加证券投资品种,逐步缩小A、B股之间的差价。但是我们必须汲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对外资进
创新性的方法在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在我们身边的兴起,对它们采用新的研究分析方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作为一次尝试,软动力学用不同于“硬”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一般组织知识演化的形成机制。从跨学科角度,通过知识序、全息截面、知识信息的应用状态等几个核心性概念,给出了新的理论研究模型。论文的第一部份直接从知识型社会的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出发,指出了现代组织行为管理的新特征:把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