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核心,结合临床客观检查,深入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中医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其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血流频谱形态)的关系,确定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该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方法:本课题 490 例眩晕患者,均来自 11 家协作组医院同期收治的 VBI性眩晕患者。收集病史,包括一般资料(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常住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病程,病情,体格检查,中西医诊断,中医证型,眩晕程度以及 TCD 检测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血流频谱形态结果等辅助检查情况,把这些情况填写到观察表中。对符合纳入病例标准,并经排除标准筛选的病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病人均采取眩晕的一般处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西医常规治疗。中医治疗方案急重期配合针刺和中药静脉制剂。缓解期治疗为中药煎剂口服或加用中药静脉制剂。两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观察时间为 15天,观察病人纳入后第1天、第15天的TCD、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ECG)、肝功能、肾功能变化。病例收集完成后,统计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并总结出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多发人群和安全性及和TCD参数的关系,为临床提供中医综合治疗疗效和客观化指标。最后撰写论文说明研究结果。 结果:(1)疗程15天,治疗组基本痊愈64例,显效72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91%;对照组基本痊愈29例,显效74例,有效3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痊愈率(39.51%)明显高于对照组(18.13%)。(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ertebrobasilar artery peak systolic velocity,BA-VS)、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比较均为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BA-VS比较均为P<0.05,差异显著,说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及纯西医治疗均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相对增强,可改善血流量低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及椎基底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症状,且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效果更佳。两组治疗前后 BA-PI 比较均为 P>0.05,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间BA-VS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安全性指标检测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各项安全性指标血、尿、大便常规化验、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治疗前后比较均无异常变化,表明中医综合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4)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1)眩晕多见于中老年患者。(2)中医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3)两组治疗前后BA-VS比较经统计分析均为P<0.05,说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及纯西医治疗均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相对增强,可改善血流量低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及椎基底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症状,且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效果更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间BA-VS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痊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综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整体效果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4)安全性指标检查及不良反应未出现明显异常。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能更全面地发挥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作用,具有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