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题意义上海市是引领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而青浦区又处于江、浙、沪二省一市的交界处,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枢纽作用和对华东地区的辐射作用。青浦区近年来经济、城区建设发展很快,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考验。青浦区是中国众多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代表城市,其研究结果不仅对青浦区本身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还对其他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具有参考借鉴作用。本博士论文以快速城市化的上海市青浦区为对象,主要围绕:生态敏感性划分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两个主题,开展研究。生态敏感区划分和生态耦合协调研究是生态城区研究中的热点,是颇受关注又广为认同的两个方法,同时又是生态城区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生态敏感区划是作为实现城市生态化的重要途径,又是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中的主要部分。城市生态敏感区是环境功能分区之一,是重要的城市空间资源,生态敏感区的规划制定是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而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之一。因此深入开展生态敏感区划研究意义重大。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彼此影响的生态环境耦合度,反映了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作用强度和贡献程度。因此,二者相互作用关系及内在的耦合机制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两方面,开展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研究可以认为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切入口。●主要内容建立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遥感卫片解译(1/5万)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完成调查面积669.69km~2,其中遥感解译选择TM543波段2000年和2004年,1/5万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4个单因素图18张;1/5万水系交通、城镇分布图二张。建立评价模型1个,空间数据库1个;进行了生态敏感性(现状)综合评价并做了分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划分出了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研究采用以遥感解译(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GPS与野外环境地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区域特征及主要问题提出了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措施和建议。基于灰色理论,由灰色关联度矩阵、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等,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模型涉及了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函数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根据建立的模型,以青浦区为例,遴选作用于生态环境的若干项城市化指标和制约城市化的若干项生态环境指标,计算关联度和耦合度,进而进行耦合要素与时序(从1997年至2006年10年的时间区间)规律分析,阐明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和特色①建立了区域生态敏感度评价的概念框架(理论基础)以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理论依据)。②通过建立青浦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数据库,利用GIS技术完善了生态敏感度评价手段,提高了敏感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为实现动态评价打下了坚实基础。③土地使用格局反映了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此作为人为因素在生态敏感度评价中加以利用,这种方法将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实现了更有效的评价。④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方面,遴选出18项城市化指标和12项生态环境指标,并通过调查,确定它们的适宜上下限值。⑤应用灰色模型,对青浦区1995~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耦合和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耦合度在1997~2006年间的时序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联耦合度的低位时期,第二阶段是关联耦合走向紧密时期,表明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进入并行发展的轨道。耦合协调度在1997~2006年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从失调向勉强协调过渡,第二阶段是完全进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