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全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攻坚阶段,伴随全面迈入小康社会,大量扶贫政策也将集中到期。根据国家战略规划,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工作重点将转移到乡村振兴战略上,在战略规划转移的大背景下,必须巩固好现有脱贫成果,因此研究扶贫小额贷款为主的扶贫政策到期后存在的风险以及提出对策和建议,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扶贫小额贷款违约风险,同时能够有效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对金融机构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和改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违约风险,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扶贫小额贷款是通过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发放的“不超过5万、3年内、信用免担保、基准利率、财政贴息、县级风险补偿金政策”的贷款。截至2019年4月底,我国扶贫小额贷款放贷总额达到5622亿元,还贷总额为3074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贷款通过率由2014年的2%提高到了2018年的46%,全国累计有14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过这项扶贫政策。由此可见扶贫小额贷款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但同时另一方面,从近几年扶贫信贷的实践情况来看,由于发放对象是贫困农户,信用意识较弱,涉及行业主要是农业,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影响,未来收益不确定性较大,随着扶贫小额贷款的陆续到期,违约风险相对其他贷款普遍较高,后阶段还款压力形成的贫困户逾期、不良较为突出,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笔者所研究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成立最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2017年前全州8县市均为贫困县市,属于全域贫困地区,各家金融机构在政府组织、社会责任以及自身发展推动下发放有大量扶贫贷款,其中2020年前后到期规模最大。在对恩施州315户存量扶贫小额贷款贫困户开展调查问卷后发现,选择不会按时还款的比例高达20.1%,笔者结合恩施州的扶贫现状以及银行和政府的专业意见,站在贫困户自身、金融机构以及地方政府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同时采用计量模型筛选了年龄、婚姻、学历、健康、金额、用途、灾害及疫情、产业发展等8个要素建立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发现,无婚姻存续、重大疾病、贷款非本人使用以及灾害疫情等四个方面对贫困户违约造成影响较为显著,其他要素影响也基本符合预期。本文最后结合违约成因及模型结果,从贫困户、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包括贫困户提升内生动力,提高信用意识;金融机构加强用途审核、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评级模型、强化风险监管;地方政府需要精细分类、分担风险、完善补偿、健全机制等措施,为构建扶贫小额贷款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