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学科的美术史,其母语是德语,其具体写作则汲取了丰富人文资源融汇而成,尤其是18世纪晚期与19世纪早期康德以降的德国哲学美学。清季民初的美术史写作,也是当时思想观念风云激荡和社会政治总体作用下的产物,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
清季民初,德语世界的美术史及其相关的思想资源,渐被学人接受,并散见于各种著述。论文尝试从今天美术史学科的成果出发,重新来梳理、回顾、反思清季民初学人所积累的美术史写作遗产。文章以滕固为主线,以康德—新康德哲学和德语美术史学观念的东渐为视点,对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宗白华—滕固等学人的相关美术史写作个案做批判性阐述。论文不对人物做面面俱到的论述,有时甚至不是就这些学人的主要思想做阐述,而只截取和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献,力图勾勒出清季民初美术史写作(或可称为潜/前美术史)和德语美术史内在的发展关系,描述和揭橥中国现代美术史得以形成的知识和思想资源,致力于提供一种新的阐释语境,以理解中国现代美术史写作的发生和形成。论文所要加以挖掘和构建的,其实是一个“潜在的美术史写作”。因为论文所探讨的这些学人,在当时大都没有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归属于“美术史”的范畴。可以说,本论也是一次努力以美术为中心的清季民初思想史考察。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论文主题的学术背景和渊源。
第二章“梁启超和中西文化冲突之间”分3节。分别阐述清季民初“危机”背景下梁启超对于文化冲突的理解和反思,阐述美术得以进入思想史同康德思想东渐之间的内在理路。
第三章“王国维和交织中的学术范式转换”分6节。文章关注王国维“独学”时期的思想和学术,主要论述他对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哲学、美学、教育观念的引介,以及由此而成的新知识学平台、语言观、美术观和批判式的美术写作模式。本论以为,在王国维的著述中,业已面对了现代美术史写作的各种问题。
第四章“蔡元培和包罗万象的美育公共方案”,分3节。蔡元培的意义在于他的实践和社会影响。他将中国和德国的两种教化传统统摄在“美育”理念中,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方案,由此扩大了美术概念的内涵,推进美术史写作中的范围和方法。
第五章“宗白华和被构建的艺术学‘传统’”,分3节。阐述宗白华对于康德美学思想的挪用,致力于“非历史化”的艺术学写作,使得艺术(美术)呈现为带有学科意识的建构。同时,宗白华对于中国艺术观念的开掘和建构表明一种新传统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六章“滕固和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的雏形”,分8节。阐述滕固借德语“文化科学”的观念,解决自梁启超以来中—西、新—旧文化冲突的问题而采取的写作方案和阐述模式。同时将美术纳入到文化科学,并确立美术史写作中的风格理论。通过批判性阐释滕固的美术史写作,梳理和反思滕固美术史写作中面对的情境和问题。
第七章“结语:回顾与反思”。中国传统画论、书论和文论中潜藏着丰富的术语媒介,有待于开掘和梳理,以构成美术史写作中的真正知识和思想资源。清季民初一代学人的美术史相关写作的经验应该成为一笔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