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erfada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供给侧改革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新常态发展的双引擎,如火如荼、蓬勃开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叠加词,包含了“创新”、“创业”等。其形式上的表现是“创业”后缀于“创新”,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是创业,是重在应用的创新,是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创新;“创新”前缀于“创业”,其实质是创新统领创业的方向,即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知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创新创业意识未被充分唤起、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及社会发展衔接不够紧密、创新创业相关的素质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少、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同时解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为新常态下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找准突破口。  首先,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一是目标体系的科学化。确立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心理品质和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微观目标;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常态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的的中观目标;以通过人才驱动实现创新驱动,进而实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目的的宏观目标。二是支持体系的协同化。理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支持要素,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社区、金融中介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各支持要素的支持功能和作用机制,从政策、资金、管理、保障、激励、文化氛围营造等六个层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三是评价体系的精准化。建立符合新常态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阐述了模糊层次分析法作为精准评价工具的优势及其操作步骤。  其次,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实践、授课四个维度,探索符合新常态要求的教育和实践路径。一是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重融合、跨学科、有交叉、模块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依据不同的学习层次和学习阶段,有重点地设置课程模块。二是组建实践型、团队型、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组建由专职创新创业理论教师、专业课教师、政府职员、企业主管或业界精英、高校辅导员组成的师资团队,分别担任理论导师、专业导师、政策导师、实践导师、素质拓展导师,构成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三是打造多样性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实习平台、社团平台和孵化平台有机组合,形成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平台,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品质和能力。四是优化创新创业授课方式。打破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的桎梏,重视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团队学习教学等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总之,本文旨在推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常态的时代乐章中奏响和谐奋进的时代强音。
其他文献
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从1994年9月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到2009年9月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时隔15年,中央委员会再次全面研究部署党的自身建设,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纵观中国共产党88年来的建设和60年来的执政,党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面临一些急需应对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