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数据能否客观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能否成为政府决策的合格的参谋,能否满足社会各界用户的需要,能否引导和促进科学发展,都取决于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是否准确客观、真实可信。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以此为依据的决策正确性与科学性,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国家统计部门的形象声誉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中国统计是从前苏联引进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和西方政府统计相比,目前仍有许多统计观念、统计行为和统计规则与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规则不吻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当前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仍然以“准确性”作为第一目标,对于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缺乏全面的评价标准;二是我国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同样是围绕统计数据“准确性”来开展的,缺少对于统计数据质量的全面全过程的控制和保障。2012年2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发布《通用国家质量保证框架(NQAF)模板》,倡导世界各国开发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这对于我国政府统计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推进统计深层次改革,转变政府统计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国际通行的统计规则相接轨的历史性机遇。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统计工作实践,认为应该借鉴西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对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进行全面全过程的控制和保障。论文首先介绍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介绍我国在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方面所做的研究及采取的措施,尤其是目前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存在的不足。随后,论文介绍西方在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构建数据质量保证框架的做法,重点介绍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最后,论文提出全面全过程加强数据质量管理的观点,具体而言就是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一是全面评价统计数据质量,二是加强政府统计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自身业务流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三是在现有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基础上,从多方面保证统计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