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政策,是坚持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及彻底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基于少数民族干部的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的统一,在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少数民族干部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过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实践、干部学校、高等学校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最新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到291万。
我国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情况下,各个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整体实力提升的前提。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给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实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家间的竞争从政治、经济领域转移到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层面的有效整合、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处于民族工作第一线的少数民族干部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用什么内容,通过什么形式和途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问题。
目前的相关研究,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对少数民族干部理论、政策的梳理,对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或培养的重要性、意义的论述,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及调整、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具体措施;也有一些学者对一些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或某一个少数民族干部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从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研究主要使用文献法和调查问卷法。总之,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本文有较大的启发和借鉴,但是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系统研究方面还有待创新。
本研究是在多民族国家整合的体系中,将少数民族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利益群体,运用民族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学、民族政治学的相关理论,选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为研究视角,并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大量的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论述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少数民族干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说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实践是将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促进先进文化在民族地区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从而推动民族地区诸方面的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少数民族干部中存在的素质和数量问题,进一步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模式、机制、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全文由绪论、正文及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选题理由、理论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的研究文献、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田野考察点和田野考察过程,相关概念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和不足进行了陈述。
正文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一章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在民族地区进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实践的历程,以及针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渠道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突出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要求和侧重点,以及在政策和实践上所做的调整和转型。
第二章结合田野考察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四个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实践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影响,并提出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不仅在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而且在于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实践锻炼和选拔的少数民族干部对国家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实施。
第三章通过实证材料和案例,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和数量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其中的问题分别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机制、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将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作为行文的重点,提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培养观念,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实践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提升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质量,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结论部分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