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势:一方面,政府接连出台扶持“三农”的新举措,农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资源基础和产品质量。长久以来,我国各地农业发展失衡严重,仅靠增加农业要素投入量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目标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因此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战略背景下,进行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试图探索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发展模式,就显得更为迫切而有意义。基于“两型农业”视角,本文以2003至2012年我国省域农业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DEA模型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静态、动态以及差值分析。同时,结合Ward聚类、假设性检验等,科学全面评估我国各地农业生产效率水平、波动趋势以及“两型农业”战略实施效果,为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理论参考和可行性建议。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本文选取了单一产出指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投入指标共8个,除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农村用电量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五个常规投入指标外,特别加入了评估“两型农业”紧密相关的农膜使用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三个关键指标。研究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924,较2003年提升了13.5%,中部地区效率值猛升至0.862,增幅高达41.78%,仍低于同期东、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十年间,全国共有除西藏外3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实现了进步。甘肃与云南最值得关注,其综合技术效率与马奎斯特指数均处全国末位。2003-2007年为我国农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快速增长期,主要是前期规模效率快速提升驱动,而期间纯技术效率变化不明显。2007-2012年,无论是纯技术效率或是规模效率,均出现增长乏力。“两型农业”战略的实施,使我国技术进步幅度有显著提高,而规模效率增幅却降低,二者影响大致相抵。2012年共有山西、安徽、贵州及甘肃等9省存在要素冗余,占全国29.03%。在发展“两型农业”的战略目标基础上,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改善农业要素投入结构,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2)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提高农地集约利用程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产业化经营;(4)加大两型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