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时候个体想要表现得道德但又不想因此而付出时间、利益方面的代价,Baston将这一行为倾向称为道德伪善。大量研究验证了道德伪善的存在,并从个体层面出发探讨了道德推脱、内疚情绪、自我意识等对道德伪善的影响,但较少有实证研究探讨人际层面的外部动因、及人际互动中认知、情感因素对道德伪善的影响。象征化道德认同体现一个人想要在人际互动之间表现得道德的程度,本研究认为象征化道德认同这一道德行为的外部动机会驱使个体表现出道德伪善,并且这一驱动机制受到观点采择(共情的认知层面)和共情关注(共情的情感层面)的调节。本文通过三项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 研究一通过操纵情境的模糊性,采用奖券分配范式检验高低象征化道德认同个体在模糊和非模糊情境下分配公平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高象征化道德认同的个体在模糊情境下的奖券分配比非模糊情境中奖券的分配更不公平,而低象征化道德认同的个体在两种情境下的奖券分配没有差异,从而验证了高象征化道德认同个体倾向于避免为真实行善付出的代价。 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共情在象征化道德认同与道德伪善关系中的作用。研究采用独裁者分配金钱任务,要求被试做出两次决策,前一次决策被试的分配方案会被接受者知晓(反映个体对他人的声称),后一次决策被试有机会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较多的金钱或者维持之前的分配(反映个体真实的行为倾向),通过最终选择分给自己的金额与先前声称分给自己的金额差值作为衡量道德伪善的指标。结果发现,象征化道德认同能够正向预测被试前后两次分配的差值;象征化道德认同与观点采择存在交互作用,高象征化道德认同的个体在观点采择情况下,最终实际分给自己的金额与先前声称分给自己的金额差值更大;而共情关注也调节着象征化道德认同与道德伪善的关系,相比于高共情关注,在低共情关注情况下,高象征化道德认同的个体最终实际分给自己的金额与先前声称分给自己的金额差值更大。 为了克服研究二采用问卷法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或社会期许效应的影响,研究三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视觉采择任务操纵观点采择,再次验证了研究二关于象征化道德认同、观点采择、共情关注与道德伪善关系的研究发现。 综上,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高象征化道德认同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道德伪善,此外,观点采择提高了高象征化道德认同个体从事道德伪善的可能性,而共情关注则抑制了高象征化道德认同个体的道德伪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