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要承担相对大量的认知加工任务。语文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阅读理解大量的材料,记忆较多的内容,推理复杂的知识,因此,小学生常表现出学习困难和学习压力。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较缺乏对小学生认知负荷因素的考虑,从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必要的认知负荷。如果小学生长期处于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中,不仅干扰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是非常必要的。认知负荷理论自创始人Sweller在1988年提出后,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框架理论之一。认知负荷理论以双重编码理论、图式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多媒体理论为基础,主要从认知资源配置的视角去研究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状况。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者指出,人类的工作记忆分别有容量和时间的限制。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工处理的信息超出了学习者的工作记忆所能承受的容量和时间的限度,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认知负荷。所谓的认知负荷有三种类型,包括外认知负荷、内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外认知负荷主要由学习活动和材料呈现方式的设计不当所引起。内认知负荷是任务材料的复杂程度和学习者的图式水平所引起的。外认知负荷和内认知负荷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从而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相关认知负荷是学习者的策略性知识在监控和调节图式建构和自动化过程中占用认知资源所产生的负荷。虽然相关认知负荷产生了相应的负荷,但负荷的产生过程有利于信息加工处理,是对学习有利的认知负荷。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整合认知负荷及其相关理论,建立起认知负荷架构体系,从而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改进。研究任务一,在认知负荷架构体系的基础上,对制约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因素进行认知负荷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其中包括学习者特征、任务环境特征和评价因素的分析。研究任务二,在认知负荷架构体系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分别进行认知负荷分析并提出对策。研究任务三,在认知负荷架构体系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任务环境和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并提出对策。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对制约小学语文学习的认知负荷因素进行分析,为调整学生的心理努力,优化学生认知负荷,提高学生图式水平而提出相应策略,以追求高效能的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