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最富盛名的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称自己为:“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带有鲜明的种族、文化和性别特征。《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小说,曾登上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为她捧回过美国国家图书奖,被公认为是标志着她文学创作走向熟的重要作品。这部小说最为独特之处在于,此前托尼·莫里森笔下的所有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人物,《所罗门之歌》是她唯一围绕男性人物作为主人公展开故事的小说。更重要的是她采取了西方经典成长小说模型展开叙事。自发表以来,许多评论家都将它视为莫里森创作理念的转型之作。本论文旨在证明尽管托尼·莫里森选择借用西方经典成长小说模型支撑这部小说的叙事,她的本意却不在于仅仅写作一部并不复杂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西方式成长之旅。她的真实意图在于巧妙地借用戏仿西方神话中成长之旅—这种读者熟悉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唤起读者对于小说中男性人物伟大而光荣的飞行传说背后的故事的思考。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刻画一位黑人青年深入美国南方寻找个人身份、家族渊源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成长发现之旅,托尼·莫里森以自己独到的视角改写了西方经典成长之旅神话。在书的扉页上,托尼·莫里森写下了一个箴言式的句子:“让父亲们得以飞升/孩子们得以知道他们的姓名。”这句话是理解整本小说的关键所在。虽然男性人物貌似占据了小说核心位置,然而却是那些生活在来自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下,被边缘化的女性人物真正传承了黑人文化和传统。通过原型分析的手法分析小说的西方生长之旅神话的结构,并采用妇女主义视角分析其内容,本论文得出结论:《所罗门之歌》在结构方面符合西方成长之旅神话的结构,但是在内容所传达的信息方面,小说颠覆了成长小说的男性中心传统,表达了妇女主义理念,对于白人至上主义的反抗,抒发了作者对于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她对于黑人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的颂扬。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三章正文部分及引言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简要阐述了莫里森的文学成就和《所罗门之歌》在其创作风格中所占的独特地位。并且对《所罗门之歌》的相关研究现状做了综述。第一章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在本章的第一部分,本论文论述了原型批评,尤其是与成长之旅神话原型相关的理论内容。在本章的第二部分,本论文讨论了对莫里森创作影响极深的妇女主义的相关内容。第二章分析了《所罗门之歌》的结构,从结构上论证文中主人公的弗吉尼亚寻根之旅。它同奥德赛和贝尔沃夫等成长之旅原型神话一样,都符合“隔离—成长—回归”的原型成长模型。第三章围绕着这部小说如何通过对比作为“恶人”形象出现的男性人物和“天使”形象出现的女性形象,以达到颠覆以男性为中心的成长之旅原型神话传统的目的。莫里森以巧妙的手法将自己的妇女主义创作理念隐藏在成长之旅神话的传奇外衣之下。作者分别刻画主人公身边被白人价值观所同化、被极端种族仇杀蒙蔽双眼和回避责任的三类黑人男性,展示了他们对主人公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比他身边那些虽然因身受男性至上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而沉默失语,但依然对奶人奉献爱和保护的黑人女性,托尼·莫里森达到了颠覆男性为中心的成长之旅神话传统的目的。莫里森希望以这种方式达到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那些身受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的问题上来,并展示了白人意识形态对黑人社区的渗透及其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讨论了种族仇杀的残暴和恐怖,还有回避责任的逃避主义所带来的伤痛。。论文的最后一章是总结部分。通过前几章的分析,本论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并不是对成长之旅神话原型的简单戏仿,而是对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传统的颠覆。通过颠覆这一传统,莫里森的意图并不在于将黑人男性妖魔化,而在于表现在男性抛弃家庭、逃离责任之后,女性所承受的悲惨遭遇,并使外界听到这些被压抑的女性的声音。莫里森并不提倡两性之间的对立,她更加关注两性之间的和解及理解。她相信美国黑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并肩战斗,相互尊敬,以自身文化和黑人身份自豪,回归黑人传统价值观、原则理念和文化身份,共同挑战白人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