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提出“校本课程”理念以来,校本课程在我国推广开来。基于此,本研究开发和实践了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环境教育》。这可以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也可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同时,还可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自身专业素养以及课程敏感性;也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本土人文意识,培养热爱家乡情感。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本研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中对学生开展的调查研究包括: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分析;环保知识和意识影响渠道;对《环境教育》的看法分析三个大的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环境知识的认识模糊、准确度不高;环境保护意识高于行动力;同意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对教师开展调查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开设此课程是否影响升学考试;教师是否同意开设《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三个大的方面展开。其调查结果表明:该课程对升学考试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初三年级,但大都同意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以生物、地理为首,其他学科教师《环境教育》能力较弱。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采用了角色扮演法、游戏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评价方面,采用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本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选择了两个课例,即“雾霾的前世今生”与“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相关的代表课例分析。在此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实施之后,基本达成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相应的改变和提高。在知识方面:学生收获了有关雾霾、酸雨的相关知识。在能力方面:加强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提高了探究的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综上,本研究结合重庆第一双语学校自身特色与优势,从生活中的常见环境问题“雾霾”和“酸雨”入手,结合国内外的情况对比,以小见大,展开《环境教育》,基本避免了之前“重知轻行”的局面。对学生、教师、学校和国家课程都有着正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