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ICM框架下隐喻和转喻存在区分不明的情况,以及原言外转喻属性模式解释的不足,本文旨在论证汉语“A是B”并非皆为隐喻的形式化表征,而更多可以归为非常规性的言外转喻构式,且重申该“A是B”言外转喻推理是“属性强加联想”模式。以相关构式的认知理论为准绳,确立“A是B”构式言外转喻论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的研究重点在概括性叙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起因和研究的具体问题。第二章给出了本篇论文对“A是B”构式提供的理论支撑,及其理论框架。然后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客观角度对转喻理论的贡献、不足和可借鉴方面作出总结和综述。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本篇论文的方法论。研究方法对于论文的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所有研究步骤的基本纲领,指挥着作者作出合理且有效的研究假设和研究结论。第四章的研究结论是总结性章节,主要是把论证后的研究假设,进行最终的梳理。第五章讨论章以第二章的理论框架作为研究纲领,讨论的内容包括“A是B”构式地位的确立,隐转喻类型的划分,以及对“A是B”构式的形成机制尝试性进行合理推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想要判定汉语“A是B”结构是一种构式的成立性,该结构就必须符合构式的两个充要条件:不但要有自己独立的形式,而且在形式、语义、功能各方面也必须具有不可预测性。于此同时,汉语“A是B”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被视为隐喻构式,但在具体现实事例中,目标域与源域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其相似性并不明显,形成隐喻十分牵强,这也是本文对该构式的产生研究兴趣的动因之一。由此,本文的研究最终想要达成的目的就是要以全新角度对汉语“A是B”句型的两大研究内容,即构式本质与其生成和理解操作所具有的转喻思维性质进行合理的揭示。本文在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思维引领下,对此类非常规言外转喻构式进行识解和推理,重新对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和属性进行界定。言外转喻主要针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含义推理进行转喻操作研究,源域定位在整体话语形式上,其目标域是话语的宏观属性,含义的获取由属性的微观操作过程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