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自噬机制及“脂肝方”的干预效应,为“脂肝方”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80只SD大鼠进行适应性喂养1W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出其中10只作为8W空白组与10只12W空白组,两组均予普通饲料喂养,分别于第8周末与第12周末处死。其余60只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至8W,在第8W末随机选出10只进行处死,作为8W模型组;再将其余50只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随机分为12W模型组、西药组、脂肝方高、中、低3种剂量组,每组10只;8W至12W期间,脂肝方组与西药组在给予饲高脂饲料喂养的基础上,脂肝方组分别给予脂肝方高、中、低剂量,西药组给予立普妥。在12W末将上述5个组大鼠处死,并采集血液与肝脏标本,使用自动化检测仪检测大鼠血清AST、ALT、TC、TG的水平,光镜下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透射电镜下对线粒体及自噬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Drp1及LC3-II的表达水平。结果:1、两个模型组的血清TG、TC、AST、ALT显著高于同期同期空白组(P<0.01),且肝细胞的炎症及脂质沉积程度较同期空白组更为严重;12W模型组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程度比8W模型组严重,出现大量肝组织炎症反应;提示高脂喂养建立大鼠NASH成功,并且8W至12W为NAFLD向NASH的进展期。与12W模型组相比,经药物干预后的各组大鼠的血清AST、ALT、TC及TG水平与病理学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脂肝方与西药均能改善NASH大鼠肝脏病变,其中脂肝方高剂量组与其余治疗组比较效果最为明显(P均<0.05)。2、透射电镜观察:与空白组相比,12W模型组肝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增多、碎片化线粒体数量增多,自噬体数量减少,提示NASH肝细胞内受损线粒体数量增加及线粒体自噬出现障碍;各治疗组与12W模型组比较线粒体损伤程度减轻,碎片化线粒体减少,自噬体数量增加,提示药物干预通过减少线粒体损伤与促进自噬作用增加肝细胞的存活几率,其中脂肝方高剂量组的改善效果显著。3、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两个模型组与同期正常组比较PINK1、Parkin、LC3-II蛋白表达均有所降低,而Drp1表达升高,提示NASH大鼠的肝细胞线粒体自噬受到抑制,线粒体的分裂活动增加;使用药物治疗后,各组大鼠PINK1、Parkin、LC3-II蛋白的表达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Drp1表达减少,其中脂肝方高剂量组对各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较其余治疗组更为明显,提示使用中药与西药治疗能够减轻NASH大鼠细胞内线粒体损伤,促进线粒体自噬,保护肝细胞功能,减少细胞的损伤或死亡。结论:一、NASH大鼠模型可通过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建立,且NASH模型大鼠存在脂质代谢紊乱,血脂、肝脏酶学与病理性炎症等方面改变;二、线粒体的受损与自噬作用受抑制可能是造成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且实验表明PINK1/Parkin途径介导线粒体自噬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过程;三、脂肝方对NASH模型大鼠的脂质代谢、肝指数及病理学等方面有改善作用;其防治NASH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肝细胞内线粒体损伤,保护线粒体形态与功能,同时提高线粒体自噬水平,保证肝细胞的存活,从而抑制了NASH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