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武侠研究亦呈现出新的特点,包括细密化的断代武侠文学与武侠活动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的武侠心态与观念研究;进一步的武侠小说历史与发展研究;突起的武侠小说艺术与审美接受研究;拓展的武侠与现当代文学及中外比较研究等。新世纪武侠研究热潮颉颃的陶染和对各方家的吸收和学习是本文成文的契机和基础。《四望亭全传》又名《绿牡丹》、《宏碧缘》,清无名氏撰。它在长期流传的民间评书基础上写定,正式成书时间约在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刊印版本无数,被改编成多个剧种,多种剧本上演。《四望亭全传》具有文体混杂的特点,本文最终将之定性为武侠小说来考察。这并非一己之见,张俊《清代小说史》、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等对此均提及。但对《四望亭全传》论述都显出一种不得不提又言辞寥寥的特点。这一方面显示出这部小说不可僭越的武侠小说发展史地位,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学界对之的忽略。本文认为《四望亭全传》在武侠小说发展史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文化内蕴、艺术特色、文学史地位都值得更进一步挖掘。本文综述了文章的研究起点即新世纪武侠小说的学术研究状况;站在主题学立场上借鉴形象学理论,从人物母题角度分析《四望亭全传》中两个突出的武侠人物形象——老顽童和侠女,考察其思想文化及文本渊源及对后来武侠人物的影响;摘取《四望亭全传》中的春恨母题和女性反诬母题分析其历时性动态模式下所展示的共时性文化意义,展示其对文化传统的借鉴与创新;运用文学类型理论考察《四望亭全传》对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话本小说在文体、叙事、情节等各方面的集成,分析其文体融混的武侠小说过渡期特点;并阐释关注二三流通俗作品“小传统”的文化意义,总结《四望亭全传》在武侠小说形态发展内部承继与转捩的里程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