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笔下人物的身份认同研究——以索尔·贝娄等六位作家作品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美国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犹太作家,如索尔·贝娄、艾·巴萨克·辛格、菲利普·罗斯、马拉默德等,他们开始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们虽然在创作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马拉默德、辛格以及贝娄的作品中,他们强调主人公的犹太身份,并且以描写犹太人的生活境遇以及道德教义为主,而菲利普·罗思却在作品中借笔下人物形象,对犹太教传统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批判。但无论是强调犹太性还是批判它,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这些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笔下的犹太人物身上都具备极强的犹太民族特征-犹太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物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了同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他们身上根深蒂固的犹太传统是如何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美国基督文化的冲击与同化,并使之出现了强烈的身份迷茫与焦虑,以致最终走向了生存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这一现象。对美国犹太作家笔下人物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犹太人流散美国期间的心路历程,可以探视到美国犹太作家创作中所体现的犹太传统与美国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冲突与融合,我相信,这对于犹太文学研究以及世界民族身份认同研究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关于当代美国犹太人未来的身份认同选择方向的探讨,对于当代美国犹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将是有思考意义的!   在本文第一章中,主要通过分析诸多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以及行为习惯,探讨其所折射出的当代美国犹太人身上的传统犹太文化因子,如上帝选民观、优等理念以及苦难意识,诚信、平等精神内核,这些思想与情感根深蒂固地镂刻在犹太人的心灵之上,曾给他们带来了坚定的信仰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但是却也因此,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苦难。犹太人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而多数犹太人在世界各国流散居住,处境十分艰难。一方面,传统的犹太文化根深蒂固,以平等、诚信等律法约束着人们;另一方面,美国的生存方式时刻冲击他们业已存在的道德体系。   在本文第二章中,主要论述的是,根深蒂固的犹太传统与基督传统,尤其是美国生活方式之间的深刻的隔阂及相互的敌对。美国犹太人在这样的一种激烈的思想冲击下,在自身情绪、思维的深刻调整过程中,他们内心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心如止水、乐于接受的,而是经历了内心的惊涛骇浪,并不断做出心理调适,以此来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他们的内心无比纠结,又无比迷茫与痛苦,身份认同处于危机之中。他们一直试图寻求自身的更为合理的身份认同方式,或是选择了对抗,或是在同化与对抗的矛盾中纠结,而更多的人则是陷入了被同化的泥淖中。然而,在这种寻求过程中,他们没有探索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却又反而陷入一种更深的身份危机之中。从这些笔下人物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犹太身份认同的一个固定的发展趋向,即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犹太性正在逐步地与美国当代主流价值观互相融合,身份认同走向多元,这种趋向是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于当代美国犹太人身份认同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之间,它是两种文化交融、影响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第三章中,主要探讨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将在何方?对于这一点,本人做出了通过寻求身份平衡点,来找回精神乌托邦的回答。这也即是本课题将试图致力研究的问题。流散于美国的犹太人,身上的文化血液是复杂的。在这样一场被同化与同化的过程中,对犹太人在美国的身份认同研究,最为重要的,还是犹太人实现自身身份界定,并寻求一条两者实现良好沟通的方式,得以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和谐共存,这一点对于所有犹太流散者及客居地居民的共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而未来他们的双重身份认同究竟该如何书写,以解决这种危机,对于这个问题,本文也做了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是众多网民每天必用的搜索网站。然而,众所周知的原因,Google网站经常出现无法连接的情况,作为一个懒人,怎样看到墙外的世界呢?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几种翻墙方法,希望大家可以顺利登陆谷歌网站,为工作和娱乐带来方便。  一、屌丝翻墙法  作为一名屌丝,如果你想快速翻墙却又不想花钱,不妨用在线代理方式进行翻墙。在线代理(WebProxy)也称为网页代理,其好处显而易见:使用
汉代刘熙《释名》曰:砚,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提到砚,无论是从史前单纯的书写工具,还是到西汉关于制砚技艺、美学的提升,甚或现代名家对古砚、名砚的研究收藏,与砚有关的人、故事,似乎总是携着书香古韵,些许神秘与超然。而在砚雕师吴荣开先生时而兴奋、语速颇快的叙述中,笔者看到了吴先生倾心于砚雕技艺当中那份纯粹的如痴如醉。  踏入吴荣开先生的雪辰砚斋,传统文化的气韵扑面袭来。一把古琴置于左侧木案之上,对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