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婴·苦儿·顽童——浅析十九世纪英语文学中儿童形象的演变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c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文学中儿童主人公的出现是在十八世纪的末期。就在人们毫无察觉之时,他们已经走进了属于成人的文学殿堂。浪漫主义诗人反应最灵敏,他们知道孩子们来了,并为他们打开了大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儿童形象天真、纯洁又可爱,被放在一个与成人相对立的位置上。同时浪漫主义诗人倾向于将儿童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一个孩子通过死亡而变成一个全新的孩子——一个永恒的圣婴。十九世纪地英语文坛上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儿童形象。在浪漫主义时期威廉·华兹华斯创作了大量的以儿童为主人公的诗歌,这些诗歌在塑造儿童形象方面在当时最好的和最重要的。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大量的苦儿形象出现在很多小说之中。他们同样是些纯洁可爱的小家伙,但是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幸。这些可怜的孩子是如此的弱小无助,他们注定了要成为不同社会罪恶的牺牲品。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中能够找到很多这类儿童主人公。在十九世纪后二十年里最成功的儿童形象出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是马克·吐温在他的两部儿童冒险小说中塑造的两个顽童。他们可爱单纯,不过有些过于顽皮。有时他们表现得像大人一样精明,有时又会犯一些傻乎乎的孩子气的错误。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他们被一些评论家称为真正的儿童。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放在这三类创作于十九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典型儿童形象,即华兹华斯诗中的圣婴形象,狄更斯小说中的苦儿形象,马克·吐温小说中的顽童形象。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任何对于英语文学中儿童形象的研究都无法跳过他们。对这三类儿童形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十九世纪英语文学中儿童形象的发展过程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初步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
其他文献
20世纪中国城市文学中的城市形象几度变迁,对它的书写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20世纪上半叶的“恶之花”描写到20世纪80年代的“欲望金苹果”的刻画,再到90年代的城市本真面貌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漯河嘉华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一个享誉全国建材行业的企业.嘉华有着这样一个特别的公司名字,企业一定会是一派漂亮和豪华吧,但嘉华的大门朴素而简单.这似乎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
期刊
逢缘处世,三天不厌,就是朋友;三月不烦,可称知遇,三年不离,可谓知己;三年再三年仍然不弃,该叫亲人;而达到三十年不厌不烦,不离不弃,而且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应该叫什么呢?这,
致使是一个重要的语义范畴,西方的相关研究文献颇多,它们的研究多从语言类型学、作格理论和及物理论等角度入手。本文借鉴了类型学对致使表达的分类,对汉语和韩国语的致使表达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