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抗幽门螺杆菌(Hp)三联疗法以及三联疗法联合中药辨证论治治疗Hp相关性胃炎,揭示三联疗法对中医证候的影响以及联合中药治疗的效果。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寻找更优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组纳入Hp相关性胃炎患者73例,其中肝胃不和型46例随机分为一组、二组各23例,脾胃湿热型27例随机分为一组14例、二组13例。肝胃不和型:一组、二组分别在三联疗法用药的基础上,餐后2小时服用相应的中药。脾胃湿热型:一组用三联疗法,每天服药2次,7天为一疗程;二组在三联7天疗法的同时服用相应的中药。2.对每个证型的两个组按研究方案给药,观察每一证型的两个组用药前后证候及其临床症状的变化,4周后复查Hp。结果:1.本组纳入病例的年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肝胃不和型占63.02%;脾胃湿热型占36.98%,前者例数较多。肝胃不和型男性45.65%,女性54.35%;脾胃湿热型男性66.67%,女性33.33%。肝胃不和型女性稍多于男性,而脾胃湿热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两证型及各组间的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证型一组、二组治疗前舌苔及脾胃湿热型胃脘痞满症状差异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舌苔差异及脾胃湿热型胃脘痞满症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三联疗法可以产生湿热之邪或使其加重,提前预防性使用清化湿热中药,能够减轻或减少三联疗法产生湿热之邪的不良反应。肝胃不和型主要症状胃脘痞满、上腹部胀痛、胁痛、嗳气及脾胃湿热型主要症状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治疗前、治疗后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3.本组病例两证型间治疗前、根除Hp治疗后Hp检测结果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Hp的感染情况与根除Hp治疗后Hp检测结果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三联疗法对根除Hp疗效确切。结论:1.临床上发现在Hp相关性胃炎患者中肝胃不和型相对于脾胃湿热型较多;2.脾胃湿热型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肝胃不和型男性与女性接近;3.轻度感染Hp人数较多,而重度人数较少;4.肝胃不和型一组非干预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舌苔黄腻者较多,而二组同时加用清化湿热中药提前干预则舌苔黄腻者相对较少。其它如胃脘部胀痛、上腹部胀痛、两胁疼痛、嗳气等主要症状两组间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5.脾胃湿热型一组单独使用三联疗法相比二组同时应用清热化湿中药,其舌苔黄腻和胃脘部痞满的症状减轻不明显,其它主要症状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该三联疗法根除率为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