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空”范畴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_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中国诗学“空”范畴为研究对象。在汉语文论语境中,“空白“概念有二:一是泊自西方二十世纪文论的“空白”,一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空白”。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空白”在批评原典中的概念表述形式是“空(kong)”。研究现状表明,中国诗学中的“空”在概念上尚晦昧不明。鉴于此,本文对其进行系统考察,以使之澄明。   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从作为一般语词使用的“空”谈起,探讨中国文化中“空”这个语词的使用层次。在中国文化中,“空”的使用可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一般性语词使用,一是作为“概念范畴”使用。作为概念范畴,“空”跨哲学、美学、诗学几个领域。从语词发展的角度看,“空”作为一般性语词使用出现最早,也最为普遍。随着佛学东传,“空”成为佛学核心范畴sunya的稳定译词,具有了范畴意义上的使用。从一般性语词到佛学范畴,“空”表现出深厚的理论包蕴。本章通过词源学考证,揭示“空”作为一般性语词使用的诸种内涵。而探寻作为哲学范畴的空--中国佛学的空义,论文追本溯源,从印度佛学空思想论起。在思想传承上,中国佛学独传大乘。大乘佛学空思想的源头是原始佛学和部派佛学空思想。为清晰呈现思想发展的脉络,精确把握大乘佛学空思想的内涵,论文以原始佛学空思想的讨论为起点,分别论述了原始佛学、部派佛学、大乘佛学的空思想。中国佛学空思想以天台、华严、禅宗空思想为代表。通过分述这三个宗派的空思想,中国佛学的空义被析取出来。   第二章探讨从佛学空范畴到诗学空范畴的转换生成。苏轼在《送参寥师》中提出空静说,诗学空范畴由此诞生。回到空静的提出语境,对《送参寥师》进行文本细读,诗学空的佛学渊源被确认。从佛学之空到诗学之空,空范畴的领域转换,与北宋时期佛学空思想的发展状况、文人对佛学空思想的接受、以及苏轼基于诗禅两通对诗禅一致性理论的具体化密切相关。立足以上几个方面,论文探讨了诗学空范畴的生成原因。   第三章、第四章勾勒诗学“空”范畴的发展轨迹。诗学空是由空静、空悟、清空、空圆、空灵等子范畴构成的范畴序列。这些子范畴表现为历时性的理论建构。在这个理论建构中,诗学空由最初的创作论位移至鉴赏论,又在作品论中取得了深入发展。诗学空的生成与发展以子范畴的产生为标志。空静、清空、空灵、空圆等子范畴的生成与诗学传承,使“空”范畴的内涵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深刻。探析子范畴的生成,阐释子范畴的内涵,论文勾勒出诗学空范畴的发展轨迹。   第五章在明确思想源出、生成发展轨迹、范畴序列构成,尤其是“空”范畴子范畴内涵的基础上,探讨诗学“空”的内涵与思维模式。诗学空不同于日常理解的表示虚无、空洞的“空”,也不是文学创作对空寂境界的描写、对隐逸出世主题的崇尚。它是一种策略,一种结构;它否定一切概念,拒绝任何判断,在思维模式上表现出对“否定”的持守。
其他文献
学位
《自鹿原》问世至今,其相关评论文章当有成百上千,印数更以数百万计,因《白鹿原》而起的争鸣、评述、论说等仍方兴未艾,相关文章屡见不鲜,既有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白鹿原
王之道(1093-1169),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宋庐州濡须(今安徽无为)人,是南北宋交替之际一位并不太知名的人,现存《相山集》三十卷,其中诗余三卷,共收词187首。在宋代作家中,算是一位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