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环境中,面对多源信息的符号幻象性、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颠覆性,以及“E社会传播”所带来的信息现代传播方式等新的变化,地方政府经受着多重考验和严峻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在征地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形象差异化问题,即地方政府的形象会因主体的意识判断、舆论影响、价值取向等差异,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刻画”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不仅为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宏观性指导,也为在自媒体时代下被多重“刻画”的地方政府形象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促使地方政府对大众传媒与网络传媒下的信息深入关注、主动使用、全面认知与反馈采取新的应对措施。基于此,本研究着眼于失地农民、网民、公众的不同视角,构建了地方政府的三类形象分层,即地方政府的实体形象、虚拟形象以及公众形象;两路传播机理,即信息的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的五个假设。研究表明失地农民、网民和公众三个群体在利益补偿、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维度,对地方政府形象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基于此,本文遵循现代治理重在修复较大差异的原则,针对人际传播机理中的信息扭曲问题,提出了构建“沟通—协商—反馈”的互动模式建议;针对网络传播机理中的信息扭曲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农民—社会”多元参与的建议;针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等问题,提出了“国家—社会—个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而形成地方政府形象的认知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