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结合部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纽带,能最先感知城市快速扩展带来的影响,是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主战场,优先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对于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化解最激烈的城乡矛盾,进而实现“人的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地成本低廉、生态环境优越的城乡结合部乡村面临的问题越发复杂。因而,通过开展结合规划政策及农村发展优势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有利于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新农村,从而指导相关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本文以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为例,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按照“因素甄别——现状评价——方案制定”的研究路径,进行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剖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及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甄别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演变的影响因素;按照分步骤的评价方式,分别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及发展优势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值法和判别法2种方法,对农村居民点进行评价,分别解决农村居民点的拆迁与保留、确定发展优势方向等问题;在相关规划政策以及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及发展优势评价结果,划分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类型,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及保障措施。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综合区位条件的影响下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差异化的分布特征。由于受到剧烈的城镇化进程的影响,2009—2013年的5年间古路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处于被动的发展状态,难以形成与农村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空间分布形态。通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发现,在地形条件、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呈现以古路镇镇内中心轴线对称向东、西两侧逐渐变小的特征;受到地形条件和区位吸引的共同作用,农村居民点规模也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并且与居民点密度分布存在负相关关系,古路镇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呈现高密度小规模集聚分布与低密度大规模的集聚分布的空间特征;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及人类活动剧烈,古路镇农村居民点景观形态呈现稀疏与集聚共存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单个居民点斑块的边界形状规则。(2)分步骤的评价方式能突出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程度及发展优势方向。在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阶段,着重解决居民点的拆迁与保留问题,在农村发展优势评价阶段,解决适宜保留的居民点的发展方向选择问题。在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结果中发现,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程度与居民点用地规模、交通通达度呈现正相关关系,适宜保留的农村居民点多具有规模较大且交通便利的区位特征。在农村居民点发展优势评价结果中发现,具有不同发展优势方向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优农区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古路镇的北部地区,非农区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古路镇中部建制镇周围,优住区分布在古路镇中部的景区附近,而低保区则分布在古路镇南部及东部。(3)结合规划政策导向、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及发展优势评价结果,使古路镇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类型的划分及其优化策略制定更具针对性。古路镇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类型一共分为5类,包括城镇化型、迁并型、休闲农园型、综合服务型以及生态旅游农庄型。其中,通过引导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将城镇化型居民点用地逐步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在为村民提供基本保障及经济扶助的基础上,逐步引导迁并型居民点的迁出与分流;结合农业产业优势分工及城镇农副产品需求,引导休闲农园型居民点的整合与适度扩展,强化与城镇区域、中心社区的经济社会交流;综合服务型居民点可以作为中心村建设,重点完善相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吸收周围规模小的居民点,并强化与周围村落的网络联系;围绕区域生态景观价值的特色保护空间,引导生态旅游农庄型居民点的适度整合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