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行河长制进行河湖治理的号召下,各地纷纷建立河长制。河长制应急而生,作为新事物,理论跟进不足,还存在一些争议。如何将其打造为长效治理机制,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试图梳理国内外河道治理与流域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河长制的理论有所发展。江苏在十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打造的河长制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仍面临许多困难。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剖析江苏河长制的实践困境,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水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在学理界共有四种治理理论。经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政府主导下的协调治理能够弥补科层制的缺陷,有效调动市场和社会公众的力量,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河湖治理模式。本文将江苏河长制作为研究对象,从河长制概念界定出发,通过翻阅文献调查分析了江苏河长制的缘起与发展,发现江苏在实践中面临运行基础薄弱、政府行为失范等困境,具体表现为资金缺口,专业人才少,协调机构人员配备不足,河长缺乏治理意识,责任观念淡薄,巡河不认真、河长办公室职能弱化等。此外,由于社会群众乱丢垃圾,侵占岸线等行为,也给治理工作带来了阻碍。经过分析,由于行政体制痼疾、司法体制滞后,导致河长制“先天不足”;而河长制本身监督机制不完善,考核指标简单导致考核效力差,问责结果不具体,责任链不清晰,协调机制不具体,其自身机制不健全也影响该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整个社会公共精神淡薄导致了群众和企业的污染行为,河长对水治理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通过查阅文献分析美国田纳西治理案例、英国泰晤士河案例以及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案例,从其治理过程中总结提炼成功经验。主要包括设置统一而权威的协调机构、契约化管理、合理使用奖惩机制、重视公众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等。本文结合协同治理、整体性治理以及行政协调思想,从政府角度出发,从自身、引入市场工具、调动社会力量等方面提出解决困境的建议。政府自身方面具体包括加强立法,修改修订法律,加强执法,对整个行政体制进行整体性改革,从而改善河长制运行背景;从多渠道加强资金保障、咨询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化平台、落实责任链等多方面夯实河长制运行基础,落实河长制考核问责机制,健全河长制。市场方面主要在于市场政策工具的使用,例如利用市场推动排污企业产业升级、让市场参与河湖养护等,充分借助市场力量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而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开展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公共意识,而河长制也要拓宽公众参与治理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