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是家庭中重要的伦理角色,从伦理秩序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都拥有支配地位和权威,有着坚实的现实及历史的文化根基。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得到了前所未有多方位的展示。本文就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华语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做出细致的分析和解读,研究中国父亲形象的独特内涵。
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本论题的起源及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创新点作总体概述;第二部分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后华语电影中父亲形象的转变。在中国儒家文化的浸润下“父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当这种传统父权逐渐向封建父权转变后,第五代电影人向“神坛”上的父亲发起了猛烈攻击,以寓言的方式寻找心目中的“理想之父”。在父亲由“神性”向“人性”回归后,第六代导演也坚持对传统父权进行现代化的批判,但用宽容和谅解的态度来对待父辈,传统父权回归。港台伦理电影也用自己的特色诠释现代父亲的内涵并做出思考;第三部分讨论了电影中父子间的冲突和融合。“父亲”是相对于子辈而存在的,父子冲突反映了父子之间价值观和代际矛盾,也反映出子辈对传统的“父为子纲”的颠覆。而子辈叛逆、父子相互冲突之后彼此间又会相互妥协。子辈终究会回归家庭与父亲融合,体现了现代向传统的回归。弑父和父亲缺席过后,导演们又重新追寻着父亲。第四部分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解析20世纪80年代后华语电影父亲形象的种种转变。传统、现代、后现代不同文化不断交锋整合中,处在伦理裂变与传统聚合环境下的父亲形象更加饱满和富有深意。中国父亲形象背后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复杂心态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体现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国民突出的性格变迁。父亲形象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之中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文化精神,而对父亲形象的探讨和解析对于塑造中国国民新型人格、重建民族精神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