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核心问题为海水增温是否可能使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增强。根据生态学代谢理论(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MTE),异养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呼吸、摄食等)随温度上升而上升的速率(以活化能表示)比自养生物新陈代谢(主要指光合作用)高。本研究在厦门港东部海域开展多温度梯度培养的稀释法实验,探究近岸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对短期升温的响应。同时,调查研究了厦门港东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及其季节变化。该研究站点的浮游植物生长率年平均值为1.46±0.87d-1,在0.00~3.61 d-1之间波动;通过特征光合色素分析表明,硅藻为该区域的优势类群,在全年浮游植物分布中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以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为主,年平均丰度为1421 ind·L-1,平均生物量为2.35μgC·L-1。无壳纤毛虫中,侠盗虫(Strobilidium sp.)、急游虫(Strombidium sp.)、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rubrum)为优势属;异养甲藻则以裸甲藻属(Gyrodinium sp.)和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为主。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年平均值为0.47±0.51 d-1,在0.00~1.94 d-1之间变动,摄食压力为0~94%。全年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的季节变化与温度一致,都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趋势,两者与温度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而与营养盐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在营养盐充足的厦门港东部海域,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以及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  温度调控的稀释法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出现浮游植物生长率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先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后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的现象。同时考虑斜率和截距随机效应的线性混合模型得到浮游植物生长率的活化能平均值为0.71±0.08 eV,接近于经典生态学代谢理论活化能预测值0.65 eV,但是显著大于近年来研究普遍认为的自养过程活化能低值0.32 eV;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活化能平均值为1.01±0.19 eV,与0.65 eV无显著差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得到的六大类浮游植物类群的生长率以及摄食死亡率的活化能,除了聚球藻和甲藻的生长率的活化能以外,都与0.65 eV无显著差异,用流式细胞分析得到的两类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活化能也与0.65 eV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中求得的自养过程的活化能高于近年来普遍认为的活化能0.32 eV。通过考虑低活化能的生理学基础以及相应统计学问题后,我们认为浮游植物生长的活化能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低于0.65 eV。虽然本研究中得到的浮游植物生长率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活化能与理论预测值存在差异,但均落在很多研究报道的0.2~1.2 eV范围内。并且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活化能稍大于浮游植物生长率的活化能,可初步预测随着海洋温度的升高,微型浮游动物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增强从而降低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可能促进“海洋沙漠”的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