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恋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在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无论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还是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无论在21世纪还是在远古时代”(李银河,2003)。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美国成为世界上第21个全境承认同性恋合法的国家;2013年6月俄罗斯通过立法,禁止宣传“非传统的两性关系”,2016年俄罗斯再次颁布禁令,禁止同性在公众场合牵手或亲吻,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对同性恋的态度差异巨大。历史上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存在反复,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大致经历了“正常的”“邪恶的”“变态的”“正常的”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或机构对同性恋的认识逐渐进入第四阶段——“正常的”;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会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的修订版(DSM-III-R)中去除,从此同性恋在美国实现了非病理化;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修改后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之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原有的“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名单上删除,从此同性恋在世界卫生组织实现了非病理化;2001年4月修订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Ⅲ)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删除,从此同性恋在我国实现了非病理化。在校大学生处于Erikson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第六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这一阶段大学生将开始面对恋爱、婚姻和家庭等问题的挑战,大学生对恋爱、婚姻、性问题比较关注。研究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对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消除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等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双重态度模型认为人们对态度对象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被人们所意识的、能报告的外显态度;另一种是自动激活的、无需意识参与的内隐态度。本文基于双重态度模型研究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使用同性恋态度量表测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通过比较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结果,分析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关系;通过访谈法研究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男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差异显著,且女生的外显态度比男生积极。2.男生对男同性恋的外显态度比男生对女同性恋的外显态度积极;女生对男同性恋的外显态度与女生对女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差异不显著。3.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差异显著,且男生的内隐态度比女生积极。4.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女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差异显著,且女生的内隐态度比男生积极。5.男生对男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比男生对女同性恋的内隐态度积极;女生对女同性恋的内隐态度比女生对男同性恋的内隐态度积极。6.大学生对同性恋、男同性恋、女同性恋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不一致,且外显态度积极、内隐态度消极。7.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多元。整体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男同性恋、女同性恋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不一致,且外显态度积极、内隐态度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