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tianxuey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日常生活状况已经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但人们在现实中也面临着各种新的危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许多人由此产生信仰缺失、价值偏差、道德滑坡,导致内心焦虑、迷茫甚至绝望,人们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幸福感。日常生活中充斥着不良嗜好、低级趣味、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甚至违法犯罪现象。  日常生活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当然在于物质生产不够发达、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文化教育不够充分。但除此之外,日常生活和个体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重要原因,如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错误认识以及日常生活凝固封闭的时空特点、自在自发的活动方式、自然主义的立根基础、原始落后的思维方式,等等。为了改变日常生活的盲目、落后、扭曲状况,长期以来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引导,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这就需要转换视角和方式,直接从基础层面、微观世界着手。采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矛盾分析法,借鉴现象学方法,深入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建立起日常生活概念,对日常生活的内在结构、基本图式、三个领域、运行特点等进行分析和批判。认为开展日常生活批判的关键在于唤醒个体自身的主体意识,促使自觉个性的形成,在实践中重建有意义的、自由的日常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其他文献
羞感作为肯定的价值感,界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意义。在舍勒那里羞感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特征的个体的自我保护感受,它是较低意识等级和较
马克思与尼采人之生存方式思想研究,旨在诠释两位哲学先贤对人之生存方式的理解,剖析当代人的生存病症,为摆脱无意义,甚至扭曲、畸形的生活状态寻找出口。本文从马克思与尼采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