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authenticity"一直都是中外旅游学界重点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围绕"authenticity"有着广泛和热烈的讨论与分析。其诞生于1961年历史学家Boorstin的《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而具有历史意义的、1973年社会学家MacCannell提出的‘’staged authenticity"则为其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一页。从那以后,关于"authenticity"的追随性、评论性及拓展性文章接踵而至,影响力也从社会学研究领域进入到旅游学研究领域。进入到旅游学研究领域后,由于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旅游学家对"authenticity"的研究关注点由客体逐渐向主体感受转移,并在这种研究焦点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authenticity"的不同理论,如客观主义真实性理论(objective authenticity)、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后现代主义真实性理论(Postmodernism authenticity)、存在主义真实性理论(Existential authenticity)等。在以上几种真实性理论中,客观主义真实性将关注点仅仅放在客体身上而对主体感受几乎忽略不计,但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是从关注旅游者动机和旅游体验开始的,其演进的动力也在于解释不断出现的新的旅游现象,所以,客观真实性在旅游研究领域中有所局限;而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似乎和客观主义真实性恰恰相反,二者都是极度重视主体感受而无视客体本身;只有建构主义真实性完美的衔接了客体本身与主体感受,在关注主体体验真实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思辨性的看待客体真实,主体体验与客体真实都纳入到研究范围内,做到鱼与熊掌兼顾,所以本文选择以建构主义真实性为切入点,在对现实生活中的“建构真实”的观察、研究基础上提出三点假设:①“建构真实”要想演变为“客观真实”需依托一个知名资源;②旅游者参与是真实性的一部分;③真实性具有阶段性。并以《庐山恋》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为全文的写作进行铺垫。第二章:真实性理论研究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真实性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将其分门别类为西方学者研究部分、日本学者研究部分、国内学者研究部分,最后加以比较总结。第三章:问卷调研与数据收集。以《庐山恋》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对《庐山恋》的依托资源庐山风景区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并梳理了《庐山恋》的发展历程;详细调查、分析了目标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对待《庐山恋》的情感态度。第四章:假设检验。依据问卷调查及访谈资料对假设①“建构真实”要想演变为“客观真实”需依托一个知名资源②旅游者参与是真实性的一部分③真实性具有阶段性逐一验证并进行总结。第五章:总结。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真实性理论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对将来的真实性研究者们祈祷-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