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股票价格能够准确合理的反映一切市场信息(无论是该信息是通过公开场合抑或是内幕交易获取),任何基于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操作策略都无法获取超额收益。作为资本市场重大理论发现,自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建立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的热情不减,学者们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建构从不同研究视角对该假说进行试验后发现:有效市场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完美市场,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大量市场异象便可佐证,而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就是其中之一,Fama(1998)也认为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是对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质疑。
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Post-Earnings-Announcement-Drift,PEAD)主要揭示的现象是:当股票发布盈余公告后,股价不能够对盈余公告信息进行充分及时的完全反映,而是会在未来的交易日里经历一段时期的持续反映才能达到其真实价格的一种价格漂移状态。Ball和Brown(1968)首次研究发现了这一市场异象,即发布盈余公告后,处于盈利状态的股票在未来一定期间内所获取的超额收益会保持增长趋势,而处于亏损状态的股票在未来一定期间内所获取的超额说以会持续下降,即股价对盈余信息的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
国外学者对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关注的时间较早,在对大量国家的证券市场样本数据及多种学科视角的研究努力下,学者们基本肯定了这一市场异象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的普遍存在性,针对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同样存在这一现象,以及该现象在国内产生原因、变化情况与相关解释,我国学者也燃起了研究的热情,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基本肯定了我国A股市场同样存在着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现象,鉴于研究的视角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一,因而学者们得出的具体数量化的结论有所不同,主要分歧在于对价格漂移的具体幅度上的估算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本文通过梳理前人观点,对我国A股市场中存在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的现状进行更客观的介绍及描述,在新时期下继续研究该现象的变化趋势能够加深对投资者对该现象的理解,并通过对基于盈余公告信息的套利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实用的操作建议,真正做到理论为实践所服务。
自2010年4月我国开始试点融资融券交易后,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已经不再严格限制卖空,市场上的投资者能够分别对于标的证券以及市场进行做空。本人选取了最早进行融资融券试点的90只股票进行研究,分析对比的时间区间为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开展前两年及业务开展后两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融资融券制度推出前后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变化来判断当前环境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形态特征变化以及套利收益率变化情况。
针对盈余公告后的股价漂移现象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学界对该现象运用最普遍的是事件研究法,本文将事件发生日定为融资融券制度推出的时间。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核心研究变量有主要包括三个,分别是未预期盈余(UE)、标准化的未预期盈余(SUE)和累计异常收益率(CAR),其中标准化的未预期盈余是经过未预期盈余的标准化得出,累计异常收益率是股票观察期间的累计收益率减去同期指数涨跌幅得出。
本文经过实验,应用统计分析模型得出的主要实证结论如下:
1)在融资融券推出前后时期,当上市公司发布利好的盈余公告信息后,样本组合能够获取正的累计异常收益;相反,当上市公司发布利空的盈余公告信息后,样本组合获取的累计异常收益为负。且融资融券推出后,盈余公告发布后的样本组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有一定程度的缩小,这就说明融资融券的推出并不能完全消除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的发生,事实上只是减弱了价格漂移的程度。
2)以总体样本为研究对象,考察总样本在融资融券推出后的累计异常收益率的变化后发现:上市公司在发布季度盈余公告后的价格确实存在一段时间的漂移过程,累计异常收益率随着未预期盈余的增长呈现递增趋势,说明漂移现象在盈余公告发布后的T+20日内具有持续性,但漂移程度并不大。
3)融资融券推出的前后两个时期,好消息的样本组存在向上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而坏消息的样本组存在着向下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且坏消息组(SUE-)的漂移幅度整体要大于好消息组(SUE+),两组样本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综合两组样本中漂移程度的不同也说明了好消息组与坏消息组的漂移程度具有不对性特点。
4)融资融券推出的前后两个时期,深成指成分股样本的融资融券前后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走势与上证50成分股样本的变化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两地市场的样本在价格漂移的持续时间与漂移幅度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融资融券推出前,就未预期盈余较高样本组合而言,深圳市场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程度要高于上海市场;且从未预期盈余较低样本组合来看,深圳市场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程度同样要高于上海市场。
5)本文研究证实融资融券推出之后削弱了盈余公告后价格的漂移程度,并压缩了进行套利获取的超额收益率,但这并不能否定套利操作依然能够获利的可能性,投资者依然可以通过构造“买高卖低”的交易方式,在股票发布盈余公告后对价格漂移现象可以进行套利操作:即买入未预期盈余较高的证券组合,同时卖出未预期盈余较低的证券组合的方式进行套利获利。
基本确定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在国内证券市场存在性之后,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投资者与证券监管机构提出了相关投资参考与政策建议:
1)在融资融券推出后,即便市场有效性得到提高,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依然存在,依然可以利用盈余公告信息进行无风险套利来获取超额收益,本文中测算的深市股票样本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均值为1.28%,但较融资融券推出前3.39%有所下降。
2)基于融资融券能够促使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能够有效削弱了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程度,因此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不断扩充融资融券标的样本的方式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提升定价效率来使得该市场异象不断削弱,以此促进市场的有效性。
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Post-Earnings-Announcement-Drift,PEAD)主要揭示的现象是:当股票发布盈余公告后,股价不能够对盈余公告信息进行充分及时的完全反映,而是会在未来的交易日里经历一段时期的持续反映才能达到其真实价格的一种价格漂移状态。Ball和Brown(1968)首次研究发现了这一市场异象,即发布盈余公告后,处于盈利状态的股票在未来一定期间内所获取的超额收益会保持增长趋势,而处于亏损状态的股票在未来一定期间内所获取的超额说以会持续下降,即股价对盈余信息的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
国外学者对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关注的时间较早,在对大量国家的证券市场样本数据及多种学科视角的研究努力下,学者们基本肯定了这一市场异象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的普遍存在性,针对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同样存在这一现象,以及该现象在国内产生原因、变化情况与相关解释,我国学者也燃起了研究的热情,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基本肯定了我国A股市场同样存在着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现象,鉴于研究的视角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一,因而学者们得出的具体数量化的结论有所不同,主要分歧在于对价格漂移的具体幅度上的估算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本文通过梳理前人观点,对我国A股市场中存在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的现状进行更客观的介绍及描述,在新时期下继续研究该现象的变化趋势能够加深对投资者对该现象的理解,并通过对基于盈余公告信息的套利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实用的操作建议,真正做到理论为实践所服务。
自2010年4月我国开始试点融资融券交易后,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已经不再严格限制卖空,市场上的投资者能够分别对于标的证券以及市场进行做空。本人选取了最早进行融资融券试点的90只股票进行研究,分析对比的时间区间为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开展前两年及业务开展后两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融资融券制度推出前后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变化来判断当前环境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形态特征变化以及套利收益率变化情况。
针对盈余公告后的股价漂移现象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学界对该现象运用最普遍的是事件研究法,本文将事件发生日定为融资融券制度推出的时间。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核心研究变量有主要包括三个,分别是未预期盈余(UE)、标准化的未预期盈余(SUE)和累计异常收益率(CAR),其中标准化的未预期盈余是经过未预期盈余的标准化得出,累计异常收益率是股票观察期间的累计收益率减去同期指数涨跌幅得出。
本文经过实验,应用统计分析模型得出的主要实证结论如下:
1)在融资融券推出前后时期,当上市公司发布利好的盈余公告信息后,样本组合能够获取正的累计异常收益;相反,当上市公司发布利空的盈余公告信息后,样本组合获取的累计异常收益为负。且融资融券推出后,盈余公告发布后的样本组的累计异常收益率有一定程度的缩小,这就说明融资融券的推出并不能完全消除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的发生,事实上只是减弱了价格漂移的程度。
2)以总体样本为研究对象,考察总样本在融资融券推出后的累计异常收益率的变化后发现:上市公司在发布季度盈余公告后的价格确实存在一段时间的漂移过程,累计异常收益率随着未预期盈余的增长呈现递增趋势,说明漂移现象在盈余公告发布后的T+20日内具有持续性,但漂移程度并不大。
3)融资融券推出的前后两个时期,好消息的样本组存在向上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而坏消息的样本组存在着向下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且坏消息组(SUE-)的漂移幅度整体要大于好消息组(SUE+),两组样本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综合两组样本中漂移程度的不同也说明了好消息组与坏消息组的漂移程度具有不对性特点。
4)融资融券推出的前后两个时期,深成指成分股样本的融资融券前后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走势与上证50成分股样本的变化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两地市场的样本在价格漂移的持续时间与漂移幅度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融资融券推出前,就未预期盈余较高样本组合而言,深圳市场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程度要高于上海市场;且从未预期盈余较低样本组合来看,深圳市场的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程度同样要高于上海市场。
5)本文研究证实融资融券推出之后削弱了盈余公告后价格的漂移程度,并压缩了进行套利获取的超额收益率,但这并不能否定套利操作依然能够获利的可能性,投资者依然可以通过构造“买高卖低”的交易方式,在股票发布盈余公告后对价格漂移现象可以进行套利操作:即买入未预期盈余较高的证券组合,同时卖出未预期盈余较低的证券组合的方式进行套利获利。
基本确定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在国内证券市场存在性之后,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投资者与证券监管机构提出了相关投资参考与政策建议:
1)在融资融券推出后,即便市场有效性得到提高,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依然存在,依然可以利用盈余公告信息进行无风险套利来获取超额收益,本文中测算的深市股票样本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均值为1.28%,但较融资融券推出前3.39%有所下降。
2)基于融资融券能够促使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能够有效削弱了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的程度,因此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不断扩充融资融券标的样本的方式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提升定价效率来使得该市场异象不断削弱,以此促进市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