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结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溃疡性直肠炎在临床较为常见并且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病程长,病变范围位于直肠的黏膜层,主要的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溃疡、糜烂。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直肠内肿胀或伴有肛门下坠感、大便次数多、排便不顺畅伴有里急后重感,大便混有粘液或粘液脓血。重者有发热,贫血,伴有小便不畅或频数,病情时轻时重。可伴有肠道外系统受累症状。根据溃疡性直肠炎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并结合临床提出“湿热下注大肠”是其最主要的病理机制。中医治法为清热利湿祛瘀。探讨目前临床较为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优势。中药采用保留灌肠,西药采用口服目前较为热点的肠道微生态制剂。中西结合即内治结合外治,局部治疗结合整体治疗,标本兼治,并将这种治疗方法与甲硝唑、庆大霉素灌肠结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的临床疗效做对比研究。从而找到临床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较好的新型疗法。中药保留灌肠方采用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协定方,药物组成:黄芩、黄连、黄柏、白及、白芷、防风、当归、丹皮、蒲黄炭、荆芥炭、苍术各10g,中草药熬成浓缩剂100ml,肠道微生态制剂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方法:根据严格的纳入标准筛选并收录2012年2月—2012年9月门诊符合下列条件的溃疡性直肠炎患者68例:1)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的轻、中、重度溃疡性直肠炎2)中医证型均为大肠湿热型3)病变部位均在直肠段。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病情分级、主要症状及体征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给予每晚100ml中药保留灌肠一次,同时每天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1.26g,分早、中、晚三次口服。灌肠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将温热的中药煎剂倒入一次性灌肠包内,灌肠包至插管末端的空气排净,在插管末端涂抹液体石蜡后插入肛内,调节速度调节器,以每分钟5ml的速度灌入直肠,灌肠结束后嘱患者保持膝胸位2min。为使药液充分浸润直肠,叮嘱患者2min后按由左侧卧位到平卧位到右侧卧位的顺序变换体位,最后改为舒适体位,为使药液吸收充分要求保留灌肠的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对照组每晚给予0.2%甲硝唑100ml、庆大霉素8万u灌肠并每天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4g,分早、中、晚三次口服。灌肠方法与中药灌肠方法一致,两组均连续用药两个疗程,每个疗程为两周。在患者就诊前后进行专科检查及便常规+人血红蛋白检查,患者填写溃疡性直肠炎治疗观察表,据表对主要症状和体征的部分内容进行评分。指诊和直肠镜检评分则由医生填写,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用药前后变化,最后根据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分别对总疗效、主要症状及体征的疗效、病情分级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判断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两组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用药前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病情分级、主要症状及体征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总疗效,轻、中度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及绝大部分症状及体征(下腹疼痛,肛门坠胀不适,大便带粘液脓血,直肠镜检)方面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持续型或慢性复发型的轻中度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肠道微生态制剂的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硝唑、庆大霉素灌肠结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组。意义:利用祖国医学的优势结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的新型治疗方式为溃疡性直肠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