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能耗双控”与“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加快推进,能源电力发展呈现出能源生产加速清洁化、能源利用率高效化等新趋势和新特点。建立在能量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之上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多领域新能源和多元负荷广泛接入的需求,而且能够促进资源高效、安全、灵活配置,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效率,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开放互动、智能友好等特点,但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能量供需不匹配制约了冷热电联供技术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能耗双控”与“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加快推进,能源电力发展呈现出能源生产加速清洁化、能源利用率高效化等新趋势和新特点。建立在能量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之上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多领域新能源和多元负荷广泛接入的需求,而且能够促进资源高效、安全、灵活配置,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效率,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开放互动、智能友好等特点,但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能量供需不匹配制约了冷热电联供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冷热电联供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能量供给与负荷需求之间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多角度地探讨和研究了分布式电源、建筑类别和运行策略等影响能量供需匹配的关键因素对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从冷热电联供系统中不同分布式电源(燃气轮机、内燃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燃料电池)与不同类别建筑的匹配方案、灵活性运行策略、低品味余热的高效回收利用、储能与冷热电联供系统实现能量互补优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改善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能量供给与负荷需求之间的供需不匹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依据能量平衡原理构建系统能耗模型,并从经济、节能和减排等方面建立了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了分布式电源、建筑类别和运行策略等影响供需匹配的关键因素对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到不同运行策略下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性能评指标与建筑负荷特性指标间的相关程度。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性能指标与建筑负荷特性指标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筛选表明,建筑负荷的热电比是影响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的最关键参数。其次,依据甘肃省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所提供的兰州地区4种不同类别建筑(医院、商场、酒店和办公楼)的数据信息,分析了各类建筑的冷热电负荷特性,并在传统运行策略下,讨论了负荷热电比对基于不同分布式电源的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的影响。此外,在分层模型框架下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经济、节能、减排和社会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评估基于不同分布式电源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与不同类别建筑负荷的最佳匹配方案,并利用协同粒子群算法计算获得最佳匹配方案下冷热电联供系统各组成设备的额定容量。研究表明,分布式电源与建筑类别的合理匹配能够使冷热电联供系统获得更优的经济、节能、减排和社会效益,从而有效推动了冷热电联供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再次,通过对“以电定热”、“以热定电”和“混合热电”等传统运行策略的分析研究,明确了传统运行策略实现能源系统供需匹配的机理。依据能量供给与负荷需求间的不匹配特性,分别利用“以热定电”运行策略下系统的“供电不匹配”程度与“以电定热”运行策略下系统的“供热不匹配”程度,揭示了系统的10种运行状态。在充分考虑需求侧负荷实时变化的特点后,提出一种通过主动控制分布式电源进气量的方式来改变系统运行状态的主动调控运行策略。研究表明,传统运行策略仅仅是主动调控运行策略中某种“供电不匹配”或“供热不匹配”程度所对应的特殊运行方式。主动调控运行策略作为一种新型优化运行策略不但能有效地平衡能耗、碳排放、运行成本对冷热电联供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而且使运行策略具备了主动性与选择性。最后,利用热离子发电器与温差发电器工作在不同温度的特性,提出了一种由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离子发电器与温差发电器组成的混合动力单元。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确定了混合动力单元的输出功率和效率解析表达式。通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电流密度、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以及热离子发电器的阳极温度、阳极功函数和温差发电器热导率等重要性能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讨论了性能参数对动力单元输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性能参数的优化区域。通过分析现有储能技术的不足,建立了兼具抽水蓄能与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特点的抽水压缩空气储能单元。针对水气共容舱内预设压力和存储压力对抽水压缩空气储能单元性能的影响,以及等温过程和等熵过程下储能单元的储存能量水平作了进一步研究。研究表明,混合动力单元与抽水压缩空气储能单元的应用,能有效解决冷热电联供系统中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与削峰填谷问题,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负荷需求。
其他文献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受崇山峻岭的阻挡,季风影响已是强弩之末,降雨量少而蒸发强烈,是我国盐渍土与盐湖分布最广的地区。且该地区负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冻融循环次数多,服役于该地区的混凝土结构遭受着极为严重的侵蚀劣化。针对该地区复杂气候与恶劣环境寻找最能反映混凝土结构材料损伤劣化的损伤因子并设计耐久性试验,对于正确揭示其劣化规律及侵蚀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传统利用某一侵蚀劣化机理建立起来的寿命预测模型
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材料,多铁材料因其同时能够显示出铁电、铁磁及铁弹等两种及以上的铁性,在铁电集成器件、能量转换存储器、智能传感器、多态存储器、高密度随机存储器、光滤光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BiFeO3(BFO)半导体材料是多铁材料的典型代表,其在室温下能够同时展现出铁电性和铁磁性,加之其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和良好的半导体光敏特性,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尽管BiFeO3特殊的晶
钛合金的比强度、抗蚀性、高温性能和生物兼容性等都十分优异,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海洋工程、石油化工、军事工业及生物医疗等行业均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钛合金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欠佳,限制了其在一些典型极端工况的应用。表面性能欠佳已经成为制约钛合金更大范围应用的核心问题。以1000 mm级超长钛合金汽轮机叶片为例,其材料为Ti-6Al-4V,按照设计要求叶片表面显微硬度必须高于500 HV,但是Ti-6Al
某矿14煤层为Ⅰ类容易自燃煤层,采用“110”工法开采模式,采空区漏风量大,自燃发火威胁严重。为了保证煤层自燃发火准确预警,根据《煤矿防灭火细则》要求,通过实验研究、现场观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确定14煤层“110”工法工作面各地点自燃发火CO临界值。研究成果可使工作面防灭火工作有的放矢,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为了实施“双碳”目标,我国将大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由于我国新能源的消费和供给呈逆向分布,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未来的电力系统中依然是最经济的能源跨区消纳方式。为解决了传统换流器技术依赖交流系统电压强弱、独立性和适应性差,以及谐振风险高的问题,提出了特高压直流多源自适应换相换流器(self-adaption statcom and line commutation converter,
绕管式换热器具有传热系数高、热补偿性能好、操作范围广等特点,常作为主低温换热器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天然气液化工厂。绕管式换热器性能对天然气的液化效率有很大影响,绕管式换热器的准确工艺设计是天然气液化工厂正常运行的前提。绕管式换热器由钢制壳体和缠绕管束组成,在天然气液化过程中,气态天然气从换热器下方进入缠绕管束,在管内放热冷凝;混合冷剂从换热器上方流入壳体,向下吸热蒸发。由于绕管式换热器的壳侧热阻占主导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作为一种从海水或废水中获取淡水的新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种具有较高蒸发率和能量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蒸发器被开发。然而,很多蒸发器存在生产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机械性能差,需要支撑才能漂浮于水面上等问题。此外,部分蒸发器使用过程中存在对水体带来二次污染的风险,在长期蒸发或高浓度盐水处理过程中,蒸发器表面的盐沉积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中空玻璃微球(HGM
Inconel 625合金在高温、高压以及复杂的腐蚀环境中服役时,由于其强度-塑/韧性-耐腐蚀性不匹配而发生提前失效,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极大地限制了合金在极端条件下的使用。因此,实现高强度、良好塑性和韧性以及优异的耐腐蚀性是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表面机械处理诱导的梯度结构是提高材料耐腐蚀性,改善材料强塑/韧性匹配的一种有效手段。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材料素化的理念,在
我国是世界上中药材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云南省的中药材产业规模在各省间也是名列前茅。该研究指出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有资源丰富,产业规模大,平台支撑强,品质高品牌强,政策支持等优势,但也存在资源过度采集、中药材质量安全、产业链不完整,科研创新力不够等问题。未来云南省中药材发展需要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创新,培育优良中药材种子,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提高中药材质量,培养人才,
晚中生代以来东亚地貌及水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今西高东低、大江大河东流的地貌格局。然而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在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中国东南沿海形成了巨大的古海岸山脉,不仅造就了与现今完全相反的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也导致了华南内陆的气候变化。华南沿海中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和岩浆活动,以众多中新生代残余盆地和花岗岩大面积出露为特征,构成了复杂的盆-岭地貌格局。前人在华南沿海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