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标志性景观,与当地居民重要的生活资源,藻苲淀作为白洋淀入淀口湿地,其生态功能的强弱决定着入淀水质的质量与湿地生态作用的效果。藻苲淀区域农田化、碎片化严重,随着调水等水资源保障工程的实施,藻苲淀将逐渐变为近自然湿地。本研究以藻苲淀湿地为研究区域,进行藻苲淀土壤评价和土壤营养盐释放研究,以及冷暖季湿地植物对水质净化作用的研究,明确该区域的土壤污染释放效果、暖季和冷季植物配置对藻苲淀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作用,为藻苲淀湿地修复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实验依据,为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提供参考。(1)通过对藻苲淀地区土壤评价和营养盐释放实验发现,藻苲淀地区土壤大部分属于中等与丰富营养水平。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为0.9-1.5 g/kg,土壤全磷含量范围为0.7-1.4 g/kg。长期耕种和村镇周围的土壤,全氮全磷的含量较高。采用地表水标准Ⅲ类水为上覆水进行释放实验,土壤TN、TP的释放可使水体水质污染至Ⅴ类水。采用低浓度上覆水(地表水标准Ⅱ类水(TN为Ⅲ类)),府河原水与高浓度水(地表水标准Ⅲ类水(TN为Ⅴ类水)和地表水标准Ⅳ类水(TN超Ⅴ类水标准,为3.061 mg/L))进行释放实验,低浓度水为上覆水时,氮磷均有较大程度的释放,而且释放较快,TN、TP的释放可使水质污染至Ⅳ类水;而府河水与高浓度水为上覆水时,只有TP的污染风险大,且污染持续时间长。(2)美人蕉、金鱼藻、穗花狐尾藻及其混合配置作为暖季湿地实验植物,以府河原水、地表水标准Ⅳ类水和Ⅴ类水作为进水。在原水、Ⅳ类水作为进水的条件下,植物对TP释放的削减率最低达到50.1%,而氨氮则不释放,植物对TP、氨氮的净化作用的效果较好,但是植物对TN和硝态氮的释放削减和净化效果一般。TN、TP和硝态氮的污染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释放多且迅速;Ⅴ类水条件下,氮磷营养盐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氮磷释放,对水质产生破坏,植物净化作用减弱。混合配置相比于单一湿地植物,在抑制营养盐释放和净化水质效果方面有更好的作用。(3)菹草作为冷季湿地实验植物,对氮磷营养盐的释放削减率达50.2%,对土壤中TN、TP和氨氮释放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TN、TP释放依然存在使水质恶化至下一等级的风险。菹草在进水为原水和Ⅳ类水时,对TN、TP的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47.2%和40.3%,进水为Ⅴ类水时则为分别21.6%和32.7%。氨氮和硝态氮的净化效率分别为78.4%和36.2%。在藻苲淀湿地恢复过程中,菹草在减少土壤氮磷营养盐释放和净化水体污染方面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