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NaLuF4/CuS复合材料温度传感与光热特性研究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o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利用纳米光热材料对癌细胞进行治疗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就包括具有近红外吸收的硫化铜(CuS)纳米材料。而在光热治疗(PTT)中,温度的高低不仅会对光热效果产生影响,而且对于正常组织细胞同样存在干扰。所以,温度的精准调控以及实时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温度测量,稀土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已显示出优异的测温能力,特别是利用荧光强度比技术。因此,本文对NaLuF4:Yb3+,Ho3+上转换发光材料和硫化铜的光学性质、温度传感性质、光热性质进行了研究,最后合成具有温度传感特性和光热性质于一身的稀土掺杂NaLuF4/CuS复合材料。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溶剂热法制备并研究了NaLuF4:Yb3+,Ho3+(Er3+/Tm3+)的发光性质。之后,选取Yb3+,Ho3+掺杂的NaLuF4纳米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碱金属离子Ca2+与Mg2+掺杂,提升其发光强度。通过不同浓度Ca2+掺杂,发现所有样品发光强度均有提高,当掺杂浓度为3%时,发光最强。在303-333 K温度区间,对掺杂Ca2+后的样品,进行了荧光强度比拟合。结果表明,荧光强度比拟合呈现指数形式,并在303 K时具有最大的测温灵敏度0.080%K-1。(2)采用一步水浴法,成功制备了粒径约10.13 nm的小尺寸CuS,基本呈球状并具有六方晶相结构。通过调整反应参数,得到最佳制备条件,同时证明了CuS在近红外区域具有良好的光吸收效应。通过808 nm不同功率密度1 W/cm2,2 W/c m2的激光照射,CuS溶液显示出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光热效果,最大光热效率可达63.2%。(3)合成了稀土掺杂NaLuF4/CuS复合材料,通过TEM、EDS、Ze Ta电位分析、FTIR分析,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电学性质等进行了表征。通过发光性质研究,在包覆二氧化硅(SiO2)后NaLuF4:Yb3+,Ho3+,Ca2+的发光强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在303-353 K温度区间,980 nm激光照射下,稀土掺杂NaLuF4/CuS复合材料呈现与上转换发光材料NaLuF4:Yb3+,Ho3+,Ca2+一致的荧光强度变化规律,且复合CuS后的样品,在600 s时间内,升温明显高于NaLuF4:Yb3+,Ho3+,Ca2+。最后,这种具有应用潜力的多功能纳米温度计,有望促进其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发展。
其他文献
“互联网+”战略及移动互联兴起,无线网络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基础设施,高校建设的无线网络基于上两代的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上网的需求.因此,文章通过学校生活区的无线网络AP部署方式,掌握熟悉AP技术,使校园无线网络的数字化建设更加合理,满足学校师生的上网需求.
文章在论述广播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广播系统的各类技术功能、技术特点以及特殊场景下广播系统各类备份功能及关键性指标.
文章结合实际项目,首先阐述了超限(大件)设备运输需遵循的4个原则,然后提出液压平板装载运输加固方案和桥式车组加固绑扎方案,并对2种方案进行了计算,以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我国的施工单位在跨河流安装钢梁时一般采用浮吊整体吊装法或满堂支架法.但有些施工工程因自身技术不够先进或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无法做到浮吊船长时间占用航道或在河中设置支架,提高了施工的难度.在施工中采用浮托顶推法快速施工技术来架设钢桁梁可以解决这一施工难题,该施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运行平稳、有利安全、不污染河水等特点,对修建同类桥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文章从装配式地铁车站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入手,对装配式地铁车站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论述.结果 表明,在装配式地铁车站设计中,BIM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缩短设计周期并提高设计质量,减少后续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对车站的顺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会议效率和会议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数字化技术在会议系统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提高会议效率和会议质量.因此,文章以数字化技术发展背景为切入点,分析数字化技术在会议系统的应用问题以及应用特点,更好地促进数字化技术的在会议系统中的发展.
语音是最自然的输入手段.近年来语音识别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具、车载导航等场合,安全帽作为工地必备的物品,吸纳语音处理技术是必然趋势.文章在智能安全帽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服务器搭建语音识别云,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模型——DFSMN声学模型结合改进Transformer语言模型的语音识别系统,对语音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从安全帽现状、语音识别技术的实现等诸多方面阐述了语音识别在工地生产中的应用构想,为语音识别的人机交互新技术在工地生产的大量应用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