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印记基因H19、PEG1在三种不同质量的精子中的甲基化状态以及精卵结合后形成胚胎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比较,初步探索精子甲基化状态与受精后胚胎甲基化状态的关系,以期为ART技术降低表观遗传疾病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共收集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VF-ET治疗中废弃的精子91份和D3期低质量胚胎171份,依据WHO第五版根据精子参数将精子样本分为三组:A组,对照组即正常精子参数组,精子浓度≥15 X106/ml,a级精子+b级精子≥32%,44份;B组,少弱精子症(包括轻度少弱精子症/严重少弱精子症)组,精子浓度<15 X106/ml,a级精子+b级精子<32%,26份;C组,睾丸/附睾精子组,21份,B组和C组即为实验组。通过重亚硫酸盐测序PCR的方法(BSP)来确定精子和胚胎中印记基因H19、PEG1 DMR区的DNA甲基化模式,以及不同质量精子与受精后胚胎甲基化关系。研究结果:(1)印记基因H19甲基化状态:a:收集91份精子样品中共出现10份甲基化异常状态(11.0%,10/91)。其中B组甲基化异常的有6个(23.1%,6/26);C组甲基化异常的有1个(4.8%,1/21);A组出现甲基化异常的有3个(6.8%,3/44)。卡方检验A组与B组,B组与C组,A组与B和C组的甲基化异常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ab=0.040;Pbc=0.007;P=0.014);A 组与 C 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扩增成功的55个胚胎样品中共出现7个异常的低甲基化模式(12.7%,7/55),其中属于B和C组的有5个(17.2%,5/29),属于A组的有2个(7.7%,2/26),2组异常率有显著差异(P=0.040)。2.7%甲基化状态正常的精子受精后的胚胎出现异常;10%异常甲基化精子所对应的胚胎并未出现异常的甲基化状态;胚胎中IVF组与ICSI组卡方检验没有显著性(P>0.05)。(2)印记基因PEG1甲基化状态:a:91份精子样品中有13份出现异常甲基化状态(14.4,%,13/91)。B组甲基化异常的有8个(30.8%,8/26);C组甲基化异常的有3个(14.3%,3/21);A组出现异常的甲基化状态的有2个(4.5%,2/44)。各组间的显著性比较使用卡方检验:A组与B组,B组与C组,A组与B和C组的甲基化异常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ab=0.006,Pbc=0.010,P=0.003);A组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在52个扩增成功的胚胎样品中共发现11个胚胎为异常的高甲基化模式(21.2%,11/52),其中属于B和C组的有10个(43.5%,10/23),属于A组的有1个(3.4%1/29),卡方比较两组异常率有显著差异(P=0.010)。胚胎中IVF组与ICSI组卡方检验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1.印记基因H19、PEG1甲基化状态异常主要集中在异常参数精子组中,提示其异常状态与精子质量降低有关,少数存在遗传缺陷的少弱精子症、无精子症患者可能将此遗传缺陷传递给子代;2.通过IVF、ICSI受精后的胚胎都出现同等比例的异常状态,没有显著差异。3.异常精子的胚胎未出现异常,这可能与胚胎自身的自我修复功能有关;而个别正常精子受精后的胚胎出现甲基化印记异常的原因可能与体外培养条件有关,也有可能与卵子质量本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