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和局部组织严重损伤的理想方法。然而术后宿主的排斥反应却不可避免。随着环孢素A等跨时代的免疫抑制剂的出现,移植迎来崭新的机遇。但是,由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减少或撤除免疫抑制剂是现阶段的重要目标。目前临床上主要尝试应用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进行免疫耐受的诱导。而从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composite tissue allotransplantation,CTA)中衍生出来进行带血管骨髓移植(vascularize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VBMT),则是一种独特的骨髓移植方式,其中的骨髓细胞、骨和骨髓基质微环境一同被移植到了宿主中。相比于单纯的骨髓细胞输注,它可以持续产生供者骨髓细胞,此外,VBMT可避免清髓处理,少有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目前的研究表明,VBMT具有建立嵌合现象,并诱导免疫耐受的潜能。而绝大多数VBMT的动物模型主要以股骨为主,但从临床转化的角度考虑,髂骨作为带血管骨髓移植,更有可能应用到临床上,因此改良并建立一种更可行的带血管髂骨移植的动物模型,具有更明显的使用价值。目的:(1)探索一种相对简单、稳定的大鼠带血管髂骨移植手术方式,为其建立嵌合现象、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2)检测带血管髂骨移植术后是否能建立嵌合现象,移植区进行Micro-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判断移植髂骨骨密度变化。(3)动态监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比值变化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变化,和正常大鼠比较,判断产生嵌合状态的大鼠术后免疫状态。方法:(1)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为供者,雌性SD大鼠为受者,进行改良手术,即剥离供者臀大肌,将供者的髂骨连带肌肉及皮瓣移植至受者的腹股沟区,将供者的髂总动脉和髂腰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股动静脉吻合。实验分三组:正常大鼠组;改良手术组;旧术式组,即不剥离肌肉,将供者的腹主动脉与受者股动脉吻合。术后给予环孢素A。(2)雄性SD大鼠为供者,雌性SD大鼠为受者,进行改良手术,术后给予环孢素A。实验分三组:阳性组,即雄性大鼠组;阴性组,即雌性大鼠组;实验组,即进行改良手术。术后第28天取血,提取血液RNA,反转为cDNA,应用聚合酶连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雄性大鼠SRY基因。进行移植区域Micro-CT扫描并三维重建;(3)应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大鼠术后CD4+/CD8+T细胞的比值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动态监测血清IL-2水平变化。结果:(1)成功建立一种可行的改良的带血管髂骨移植手术,动脉吻合时间24.7±2.3 min,静脉吻合时间33.0±1.6 min,缺血时间102.7.±3.5 min。(2)应用PCR技术,成功在接受雄性大鼠髂骨移植的雌性大鼠外周血中,检测出SRY基因;Micro-CT扫描后三维重建结果显示,移植髂骨骨密度降低。(3)动态监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比值,和血清IL-2水平,发现产生嵌合状态的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并无明显差异。结论:(1)通过剥离供者臀大肌,改变动脉吻合对象,可以建立相对简单、稳定的带血管髂骨移植动物模型。(2)大鼠移植髂骨骨密度降低。(3)通过免疫抑制剂的干预,使得术后大鼠免疫状态良好,并在无排斥反应发生的基础上,通过改良的带血管髂骨移植手术,建立了嵌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