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成为药物及化学品的重要来源。微生物中负责生产调控天然产物的基因通常被压缩成几十到几百kb不等的大片段DNA,即这些基因组成几十到几百kb不等的生物合成基因簇(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BGC)。挖掘新颖结构的天然产物常见的一种策略便是准确高效克隆这些大型BGCs,进而实现其表达。常规的DNA克隆基于PCR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成为药物及化学品的重要来源。微生物中负责生产调控天然产物的基因通常被压缩成几十到几百kb不等的大片段DNA,即这些基因组成几十到几百kb不等的生物合成基因簇(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BGC)。挖掘新颖结构的天然产物常见的一种策略便是准确高效克隆这些大型BGCs,进而实现其表达。常规的DNA克隆基于PCR分级扩增目的基因,随后利用DNA组装技术按照顺序组装。这类方法存在操作复杂、周期较长、效率低下、突变率高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一款高效、准确、简易的大片段DNA克隆方法。CRISPR/Cas9系统仅需要Cas9核酸酶和工程sgRNA便可以高特异性靶向目的DNA。由于其高特异性和可编程性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编辑、细胞成像、医学治疗等各个领域。本研究以CRISPR/Cas9的高特异性靶向切割能力为基础开发大片段DNA克隆技术,从而规避传统方法酶切位点限制问题。首先通过gRNA在线设计软件筛选高效率编辑靶点,缓解了部分位点靶向切割效率低下的问题,降低了脱靶效应,节省了筛选高切割效率靶点的时间;其次,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系统直接切割基因组DNA,从基因组中直接获取目的DNA片段,从而避免PCR扩增限制以及突变等问题。利用酶解法处理细胞壁,并结合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该方法操作简单,获取的基因组完整度高,利于后续切割克隆及组装。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采取了蓝白斑法进行克隆筛选并计算阳性率,通过设计双gRNA靶向切割分离基因组,然后利用NEBuilder一步式多片段无缝克隆方法进行质粒组装。我们首先选择一段15 kb含LacZ基因的DNA片段为目标,对CRISPR/Cas9介导的大片段DNA克隆涉及到的酶切体系、连接体系、同源臂长度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体系中Cas9:gRNA:genome摩尔比例在5000:5000:1~10000:10000:1之间,且插入片段与载体DNA摩尔浓度为1:1时,克隆效率最高,接近100%。随后利用本方法逐次应用于30~100kb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克隆:对50 kb以下大片段DNA克隆效率近100%,但当克隆DNA大于50 kb时,克隆效率迅速下降。尽管随着克隆DNA长度增加,克隆效率下降,但对77 kb的大片段DNA克隆仍有46%的效率。链霉菌是微生物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因此本研究也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天蓝色链霉菌,并以93%的阳性率成功克隆了40 kb天蓝色链霉菌基因组大片段。本研究基于CRISPR/Cas9系统,设计了体外靶向识别并切割基因组DNA体系,结合NEBuilder无缝克隆技术连接大片段DNA和载体,实现了快速高效地构建大分子重组质粒。本方法较其他大片段DNA克隆技术具有简便、可操作性高、效率高、周期短等特点。
其他文献
有机化合物的液体或固体颗粒在气体中的悬浮液被称为有机气溶胶,其在大气反应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成为大气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课题。空气中的有机分子对气溶胶的贡献主要取决于它们的浓度和蒸汽压,因此确定不同大气污染物分子准确的蒸气压数据是研究有机气溶胶形成过程的关键步骤。但是由于大气中有机物的种类极其多样,而目前大部分大气有机化合物缺少可靠的蒸气压文献数据,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根据分子的结构达到精
界面在有机电子器件中对器件性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影响着有机电子学的发展。针对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异质界面,界面修饰为提高器件性能提供了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案,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的两个工作分别在电极/半导体和介电层/半导体两个不同的界面处引入了具有不同特性的分子,采用了不同的界面修饰手段均使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丰富了界面工程在提升有机电子器件性能上的应用。主要工作如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因其自发光、色域广、低能耗、柔性可弯折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显示领域的主流,引领着显示与照明技术的发展。蓝光器件是实现白光、高显色OLED器件中的重要发光组件基元。因此,研发高效且稳定的蓝光器件光电功能材料对OLED器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蓝色发光基元稠环噻咯的基础上,引入电子给/受体基元,结合稠环噻咯优良的电子传输能力,探究在该基元不同结构位点进行取代修饰的合成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lass-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GFRCs)的损伤预测可以降低结构件的故障发生率,节省成本甚至挽救生命。然而,当前具有损伤自报告特性的GFRCs通常涉及对基体或纤维的复杂改性,且当使用机械变色添加剂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界面缺陷,影响材料性能。此外,热固性基体固有的三维交联网络特性使其一旦损坏或达到服役年限就难以再回收利用。因此,构建具有损伤
表面浸润是表面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尤其是液滴在不同表面微结构上内部的浸润状态对纳米摩擦发电、仿生材料制备、微流控装置制造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在本文中,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手段,系统研究了具有一级表面微结构、二级表面微结构的四种模型对各自表面液滴的浸润状态、铺展长度、表观接触角等行为的调控,探索其规律,并建立阐述了相关浸润理论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模拟发现液滴在表面上的浸润会出现多种浸
本实验以聚氯乙烯(PVC)和槐木木屑(SW)为原料,在微波热解反应器中通入氮气气氛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PVC微波单热解、不同温度和混合比例下的PVC-SW微波共热解以及PVC与生物质三大有机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微波共热解的实验探究,分析了不同参数对于产物特性以及氯分布的影响。微波热解技术是一种更前沿、更简单、更高效的热解技术,具有比传统加热更好的加热均匀性和过程可控性。实验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因兼具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和较好的机械性能,成为固态电解质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中,有机无机两相性质的不同导致两相间产生较大的界面电阻,阻碍锂离子在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中的传输。本文将N,N-二甲基甲酰胺(DMF)引入聚环氧乙烷(PEO)聚合物-陶瓷复合电解质中,通过DMF分子与无机陶瓷颗粒相结合,改善在聚合物和无机陶瓷颗粒界面上的锂离子传输,从而提高有机-无机复合
肝素类药物目前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血药品,如何通过生物合成法高效的合成肝素类抗凝血药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3-氧-磺基转移酶I(3-OST-1)是合成具有抗凝活性的硫酸乙酰肝素的必要工具酶,因而增加3-OST-1的酶表达量、提高3-OST-1的酶活性且拓展其底物广谱性对于肝素类药物的生产与相关药物的研发具有深远意义。本课题采用理性设计策略,通过分子对接和突变能模拟计算的方法解析3-OST-1与底物之
氢能有着能量容量高、环境友好性等优点,在众多低温室气体(GHG)排放能源方案中,它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能量载体。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无污染型驱动电源,它的出现有望解决运输行业的污染气体排放问题。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阴极氧还原(ORR)催化剂的高成本、低活性和低寿命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降低催化剂中铂的用量、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显得
碳点作为新兴的半导体发光材料,具有低成本、低毒性、高稳定性等优势,有望应用于新型电致发光二极管(LEDs)。为了解决碳点普遍存在的聚集诱导猝灭问题,获得高色纯度单色光电致LEDs,人们提出了表面修饰、聚集诱导发光等策略制备固态发光碳点。然而表面修饰法制备的碳点几乎绝缘,聚集诱导发光碳点的成膜性不佳,因此设计出兼具良好成膜性和导电性的固态发光碳点依然是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调控空间结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