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e2SiO4是重要的造岩硅酸盐,也是地球表面最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一。Fe2SiO4存在两种结构:橄榄石结构(正交晶系α-Fe2SiO4相,通常命名为正硅酸亚铁)和尖晶石结构(立方体的γ-Fe2SiO4相)。与γ-Fe2SiO4相比较,正硅酸亚铁在环境温度下比较稳定且在自然资源中容易获得。然而,据我们所知,很少有Fe2SiO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其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报导。本文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主要从优化合成工艺条件、表面碳包覆和体相金属离子掺杂三方面改善Fe2SiO4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速度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作为理论上的研究,通过电化学测试方法并结合元素分析、XRD、SEM和TEM等表征,对Fe2SiO4/C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正硅酸亚铁以高比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低成本和制备简单等优势,将可能更有潜力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分别以三种不同粒径的纳米SiO2(15±5 nm、30±5 nm和50±5 nm)为硅源,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Fe2SiO4/C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原料SiO2粒径大小对Fe2SiO4/C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粒径为30±5 nm的SiO2制备的样品(FS30)在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方面都优于其他两种粒径所合成的样品; (2)采用高温固相法,以SiO2(30±5 nm)为硅源,FeC2O4·2H2O为铁源,(NH4)3C6H5O7为碳源,在其他条件一致,在600℃、700℃和800℃不同温度下,对Fe2SiO4/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700℃下制备的材料具有完整的晶体结构和良好的分散性,平均粒径为33.8 nm,且具有最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3)采用高温固相法,以(NH4)3C6H5O7为络合剂和碳源,FeC2O4·2H2O和纳米SiO2(30±5 nm)为原料,在优化条件下制备了Fe2SiO4/C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碳包覆量对Fe2SiO4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元素分析、XRD、SEM和TEM等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分析表明:以15%的碳包覆合成的Fe2SiO4/C复合材料(记作 FS/C(15%))具有最好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而纯相材料电化学性能较差。FS/C(15%)材料粒径分布在20~40 nm之间,在0.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849 mAh·g-1,在高倍率3C时比容量仍为379.2 mAh·g-1,在1C倍率下经100次循环放电比容量由440.6 mAh·g-1下降到376.7 mAh·g-1,比容量保持率为85.5%,且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整个循环过程中库伦效率保持在98.5%以上; (4)以纳米SiO2(30±5 nm),15%的(NH4)3C6H5O7和FeC2O4·2H2O为原料,根据最佳条件合成Fe2SiO4/C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Fe/Si含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RD和SEM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可得出:随着Fe/Si变小,合成样品纯度降低、粒径增大,Fe/Si(2:1)合成样品的平均粒径都小于其他比例且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 (5)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橄榄石结构的镁离子掺杂取代Fe位的Fe2-xMgxSiO4/C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不同镁量的掺入对Fe2SiO4/C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化学测试表明:随着掺杂镁量的增加,合成样品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逐渐减小;当x=0.1(Fe1.9Mg0.1SiO4/C)时合成样品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0.1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36.3 mAh·g-1和515.2 mAh·g-1,可逆比容量效率为61.6%,在1C倍率循环100次后,容量衰减了28.9%;当x=1时(未掺杂)Fe2SiO4/C材料首次可逆比容量效率为60.6%,100次循环比容量仅衰减了14.5%。研究充分表明:掺杂镁可以提高Fe2-xMgxSiO4/C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性能,但没有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导致材料循环性能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