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关系到国内与国际环境的安定。新中国成立60以来,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发展机制经过了若干重大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国家计划和农村集体供给机制,到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农村水利建设市场化改革,再到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制度的建立,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一直处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之中,在此过程中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多次发生大规模旱涝灾害,据统计,2002年以来我国共发生大型及特大型旱灾10次,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给国家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分析旱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目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尤其是小型水利设施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干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5%,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尚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缺乏基本的灌排设施,农村水利设施,尤其是小型水利设施有效供给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农村水利建设推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尤其是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在水利投入上偏重于大中型水利设施,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投入采取了“放”和“甩”的做法;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长期支撑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两工”制度和“三提五统”取消后,农民投身农村水利建设的热情骤减,而以村集体为代表的基层组织由于缺乏财力也陷入了无力组织农民进行水利建设的困境,现有的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也都面临老化失修、设备不配套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发挥灌溉和抗旱作用,农村水利设施抗灾能力普遍降低。基于此,就很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小型水利的供给状况进行深入的梳理及分析,以便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政策调整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真正落实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提出了选题的现实背景,即当前我国农业面临一遇旱涝便成灾的现实困境,形成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水利设施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既面临市场“失灵”,又面临政府供给的“缺失”,尚未形成有效的供给机制。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存在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国内外文献回顾。在这一章中主要对农村水利建设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便为后面论文的分析和写作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化能否解决“灌溉资源”的有效供给问题和“政府介入管理”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水利设施作为公共物品是否能够通过市场化来有效提供,以及我国水利设施不同阶段各种形式的产权改革来进行的。但是在梳理中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均缺少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决定选择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有效供给机制研究这一方向展开论文的写作。第三章,我国水利建设的历史回顾。本章分别就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发展史和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的巨大发展作了简要回顾。其中在对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发展的回顾中,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按照各个时期农村水利政策的不同划分为九个阶段,(分别为:水利建设的恢复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大跃进”时期、调整巩固时期、“文革”时期、三年调整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深化时期以及村税费改革后至今)并对不同阶段中央政府颁布的农村水利政策进行了收集、研读和梳理,探讨了不同阶段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与国家政策变迁之间的关联,为后文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政策依据。本章的最后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的利弊得失进行了总结。第四章,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定性分析。本章首先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概念及自然属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即说明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是什么的问题,并将其与大中型水利设施从工程规模、供给主体、服务对象、外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三大特点:(1)投资回报率低、政府投资有限;(2)乡村组织性和互助合作性表现明显,需要政府参与引导;(3)公益性强,管理成本高,不适合私人垄断,从而为本文核心观点“构建以政府供给为主、农民参与为辅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供给机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章,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现状分析。本章主要通过对水资源条件、国家投入力度、农村合作组织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型国家,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农业生产受灌溉条件的制约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化改革后,各级财政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投资大幅减少,“两工”取消后农民逐渐丧失了投资小型水利建设的热情,各种水利承包组织和个人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也选择了放弃对小型水利设施进行维护,致使农村大量水利设施老化损毁,农业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断下降。税费改革后实行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一事一议”的制度也由于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三难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供给问题。第六章,国外部分国家及台湾在水利建设方面的经验。本章对包括印度、日本、以色列、西班牙以及中国台湾在内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水利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对中外农村小型水利建设补贴政策的比较研究,探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补贴的一般规律,为后面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七章,完善我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为了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本章在定性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构建以政府供给为主,农民参与为辅的小型水利设施供给机制;构建“以农为本”的小型水利设施投入管理机制;加强统一规划,解决小型水利设施与大中型水利设施配套问题;进一步拓宽小型水利建设的筹资渠道,发展新的筹资方式;加大对农业节水灌溉的支持力度。本文力求在以下方面实现创新:1.研究主题的创新。将长期以来不被关注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有效供给问题作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有助于深化这方面的研究。2.研究论点的创新。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分析,发现在针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供给机制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将市场化和产权改革做为研究的重点,而将构建以政府供给为主,农民参与为辅的小型水利设施供给机制作为主要论点进行分析的较少,本文正是将这一论点作为文章的核心论点来展开论述的,希望能够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补充。由于研究水平有限,本文的写作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发展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时,受资料限制,未能找到我国历年来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具体投入数字,只能结合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特点,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投入框架下进行研究。其次,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供给的研究是以全国为范围进行的,缺少对具体地区的详细分析。再次,由于对实际情况的掌握还不够深入,因此,所提的政策建议还存在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对于这些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和帮助。如何完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