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ongs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三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三,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海南岛第四纪古气候及古生物环境的研究。 该部分作为本研究的开端,试图通过古地质学和考古学提供的地下沉积的环境信息,恢复海南岛第四纪生态环境的原始面貌,以期与后来的变迁形成对照。在对古气候环境、古植物环境、古动物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后,把本岛的先住民作为古环境中的一个生态系统纳入研究视野。海南岛先住民作为“现代智人”,他们对当时的环境和后来的环境都负有责任,他们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狩猎的传统习惯,对本岛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不无影响。他们的出场,本岛人类和环境的故事就开始了。 第二部分是关于海南岛森林变迁史的研究。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大门,开启森林是人类进入文明殿堂的第一步。森林覆盖率达90%的森林之岛是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它的残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但是过度残废甚至毁灭则是人类文明的灾难。而现今,海南岛的原始森林仅存13.6万hm<2>,覆盖率下降到4%。原来那么多的原始森林,哪里去了呢?笔者跟踪历史文献的记录,按图索骥,探寻已经消失的原始森林的踪迹及其消失的原因。当然,本岛的居民是第一个追问的对象,近百年是重点调查的历史。因为本岛居民是当事人,也是责任者,这笔森林遗产百年前还大量存在,信史斑斑可考。 第三部分是关于海南岛著名林木变迁史的研究。 海南岛历史上以盛产珍稀林木而闻名。文献记载本岛著名树木最多的有82种。这些林木的特征是文理清晰、经久耐用、气味芳香。但时至今日,这些珍稀林木绝大部分都上了《红皮书》,处于渐危、濒危、极危或几近绝灭的状态。笔者对海南岛历史上的著名林木进行详细调查,探索其由常见向稀见、渐危、濒危、极危或灭绝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人类的责任。 历史上海南沉香树、花梨木等美木良材,曾经是本岛森林中“骄子”,名重一时。 而今天,历史的辉煌如过眼云烟。笔者把它们作为研究个案,为它们作小传,逐一考 证它们的身世家系,记录它们家族的盛衰荣枯,同时也记录下人类竭泽而渔,不顾后果的行为! 第四部分是关于海南岛外来作物(植物)引种史的研究。 海南岛作为一个移民岛,自古以来便有引种的传统,经历了移民引种、民国政府引种、日本人引种和建国后多渠道引种五个重要时期,引进了大量的外来作物(植物)。现今栽培面积较大的热带作物、种植面积较广的造林树种、城市绿化中常见的园林植物中,外来作物(植物)占居优势。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对这些已经“反客为主”的外来者的身份、来历进行初步清查和描述。引种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引种能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丰富当地植物的多样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笔者深感忧患,引种不仅会改变当地植物结构和生态景观,同时埋下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隐患。 第五部分是关于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史的研究。 海南岛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多样性程度高,热带特征突出,有不少特有种和特有亚种。海南岛少猛兽且水草丰茂。曾几何时,这些有幸棲居在得天独厚的海南岛的禽兽们,过看无虑无忧的幸福生活! 然而,沧海桑田,人事难料。早在三亚落笔洞时期,人类就露出了凶残的面孔,到后来更是变本加厉,赶尽杀绝。动物家族成员一天比一天少,黑长臂猿据说仅存13只,云豹、黑熊已多年不见。有的动物早就成了绝户。如华南虎、亚洲象、豺、貘、孔雀等早就销声匿迹。幸存者生计愈来愈艰难,生境破碎、残损,快乐的乐园已不复存在,幸福的生活已一去不返。特别是那些依靠热带原始森林为生的禽兽们,更是棲身无所。笔者以三亚落笔洞遗址发掘动物化石名单为本岛最早的动物户口本,对照查找它们下落。同时选择黑长臂猿、猕猴、麋鹿、坡鹿、黑熊、云豹、水獭、小爪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等10余种动物进行个案历史研究。这些动物曾经是海南岛上的“名门望族”,显赫一时,而今孤苦无靠,身后萧条。它们的身世血迹斑斑,惨不忍睹,沉痛地记录着它们与岛上居民的恩怨情仇,也记录着岛上居民的无限的历史遗憾! 第六部分是关于海南岛生态变迁而导致的几种主要的生态后果的研究。 生态破坏后,灾难就会如期而至。岛上的居民已经分明感到身旁的生态危机此起彼伏。如生物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本部分对生态安全及其因果关系进行初步讨论。还讨论了海南浆纸发展与生态安全问题,在海南岛生态安全中,此可能是心腹大患之一,不可不予讨论。 第七部分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和关于海南生态保护及建设的建议。 笔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自然是有价值的,人类应该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承担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和责任。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也应该担当起生态责任。1988年中央确立海南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短短的11年后竞变成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省,这几乎是一百八十度的转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怎能不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而飞速发展经济又如何不会破坏环境?中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怎能不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而严格地保护环境,又如何飞速发展经济?一个人突然同时具有几乎截然相反的身份,要扮演几乎截然相反的角色,又如何不生痛苦的精神冲突和分裂?可以说,海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生态省目标确立之后,其实比以前更加尖锐和深刻,更加持久和复杂。 笔者指出,海南在全球生态文明蓬勃兴起而海南经济特区地位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应因势利导,把特区的定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有优势结合起来,顺应世界潮流,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创建海南生态特区。 本研究尝试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以历史学为交叉点,利用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此相适应,其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以史学叙述法、文献法、考据法为主,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计量统计法、图表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尽量做到各种方法相互补充,不相牾。 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是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本研究突破了环境史研究学科分工的壁垒。环境史学研究大致有一个分工,地质时期的环境变迁问题主要由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担纲,而历史学家(包括历史地理学家)大都局限在有文字记载的近三四千年时间内,再往前就由考古学家负责了。其下限往往止于19世纪晚期(清末),延至民国时期不多。而现代的环境变迁研究,主要是由新近兴起的生态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来担当此任,这种研究局面使环境史研究形成了一个个时间断面,每一个时间断面也许十分精彩,这是环境变迁的组画,不是环境变迁的完整故事。 本研究打通了环境史研究学科分工的壁垒,叙述的时间从三亚落笔洞文化遗址开始直到本世纪初,上下贯通万余年。在揭示生态环境变迁的自身规律,辨析人类文明进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尺度时间比小尺度时间更有优势,对比强烈,且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这在环境史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 第二,本研究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目前环境史研究尚处于战国时代,各自为政。特别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他们从不同的研究假设出发,使用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学科之间很难沟通对话。即使是自然科学领域,很多学科之间也缺乏沟通对话的共同语言。本研究以历史学叙述为本,开创性地整合了古植物学、古动物学、古气候学、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社会学、现代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之间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分界线,在环境史研究方法上具有较大突破。 第三、本研究提出的“生态特区”的构想,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史上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UPLC-Q-TOF-MS/MS分析不同黑豆汁蒸制法对何首乌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何首乌拌入黑豆汁后,采用常压连续蒸制、蒸与闷交叉进行、高压连续蒸制法制备不同蒸制时间的样品,将U
该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第一次采用纪事该末体概述麻纸、皮纸、竹纸、加工纸技术的发展历史.二、总结了近二十年来纸史研究中有关"蔡伦前纸"的学术争论.三、在文
理工教育是云南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边远的地理条件,封闭的社会、经济形态制约着云南理工教育的发展。伴随着云南地缘政治危机的加深,在中法战争、滇越铁路开通等一系
  本文在分析湖南人才群体出现的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对近现代以来湖南所形成的四个人才群体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剖析,并对这些人才群体呈现的总体特征进行简要论述。  湖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