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氧化铋薄膜的制备及其吸附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o200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染料废水具有高毒性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威胁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长,染料废水污染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近年来,光催化法和吸附法作为绿色的染料废水治理方法备受瞩目。卤氧化铋作为一种三元半导体材料,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污染治理方面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但是,当前制备卤氧化铋的研究方法多为溶剂热等方法,制备出的材料一般为粉体材料,应用到染料废水处理中,很难实现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势必将造成材料的浪费,增大治理的成本。本论文致力于制备卤氧化铋薄膜,并研究其对有机染料的光催化性能和吸附性能。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制备氯氧化铋(BiOCl)薄膜和卤氧化铋薄膜BiOX(X=Cl,Br,I),使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方法对所制备的材料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首次提出一种简单方法,将铜片放入含有BiCl3、H2O2和乙二醇的混合溶液中,在70?C条件下,反应30 min,即可在铜片上生成的具有花片状结构的BiOCl薄膜。通过吸附罗丹明B(RhB)和刚果红(CR)实验对所制备的BiOCl薄膜的吸附性能进行评价。在25?C条件下,Langmuir模型得出Bi OCl薄膜吸附罗丹明B和刚果红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667 mg/g和1429 mg/g,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吸附剂的吸附量。所制备的BiOCl薄膜经过5次循环使用吸附效果依然显著。另外,Zeta电位表明BiOCl薄膜吸附过程中几乎不存在静电作用,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均表明,在吸附过程中氢键起到关键作用。(2)采用电沉积法,以Bi(NO3)3·5H2O、对苯醌、乙醇和KX(X=Cl,Br,I)作为电解液,制备固载于FTO导电玻璃上卤氧化铋薄膜。所制备的卤氧化铋薄膜均由薄片组成。通过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对卤氧化铋的光催化效率、可循环性和稳定性进行考察。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3 h后,BiOCl和BiOBr薄膜的光催化效率分别达到100%和99%,碘氧化铋的光催化效率为30%。所制备的BiOCl和BiOBr薄膜相对于所制备的BiOI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并且经过5次循环后,降解效率下降不明显。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制造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用户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造成产品日趋复杂,更新周期不断加快,从而促进了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 
镁合金具有很多优点,如密度小,电子屏蔽能力强,阻尼减震性能好,机械加工方便,使其在汽车、电子、航空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镁合金也存在自身的强度低、脆性大、
学位
荧光碳点是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粒径小于10 nm),其光学性质与传统半导体量子点相似。但是,传统半导体量子点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重金属离子从而危害环境和人体,相比之下,荧光碳点是一种环境友好材料。其次,荧光碳点由于其原料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细胞毒性低以及光致发光等优势,被认为在生物探针、生物成像、细胞标记、生物传感、疾病诊断、药物载体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荧光碳点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