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杏(Ginkgo bilobal)是我国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观赏价值,及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70年代末期,由于本地区雄银杏树少,从外地采集雄花进行授粉时,没有进行严格的检疫,将银杏超小卷叶蛾(Pummene sp)带入本地区,继而在本地区不断扩散蔓延,严重影响本地区银杏树的观赏效果和生态防护作用的发挥。因此,对银杏超小卷叶蛾生物学特性及其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是当前银杏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通过设立固定虫情观察站,采取室内笼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银杏超小卷叶蛾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和防治试验效果进行观察。银杏超小卷叶蛾在本地区1年1代;其发生与树龄、树种组成、林分密度、郁闭度和树龄的关系密切,树龄越高越易发生,混交林发生较轻,纯林发生较重。 根据其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采用各种防治方法,如人工捕捉、涮白涂剂、化学防治(熏蒸法、树干基部钻孔注药防治、树冠喷药防治)、生物农药BT制剂等,对银杏超小卷叶蛾进行了防治,对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劣和可行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人工捕捉成虫的方法,杀虫效果可以达到82%;采用涮白涂剂与熏蒸法,所处理部位杀虫效果可以达到100%;树干基部钻孔注药的防治效果可达75.78%-90.1%;幼虫期,用敌杀死3300倍液防治,防治后危害率仅0.58%;田间用Bt 1:400液乳剂防治,效果可达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