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导师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辨证思路及组方经验,并整理近20年关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临床文献,运用现代统计学进行统计,深入探讨该病的中医证候规律以及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思路与方向。材料与方法:1.整理导师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有效病例,深入探讨导师对运用该法治疗此病的辨证思路、组方经验。2.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工具进行检索,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199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以“缺血性中风+中医”、“脑卒中+中医”、“脑梗死+中医”、“缺血性中风+中西医”、“脑卒中+中西医”、“脑梗死+中西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获得初筛文献后,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初筛文献进行二次筛选,最终得到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文献123篇。将文献中含有的中医症状、证型以及中药,录入EXCEL中进行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25.0对EXCEL中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导师运用益气活血法医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明确。2.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23篇,共收录证型28种。研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种证型从高到低分别是:气虚血瘀证29次、风痰瘀阻证23次、痰热腑实证17次、痰瘀阻窍证12次、风痰入络证9次。3.纳入文献中记载详细症状73篇,纳入症状99种,共计频次为904次,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十种症状依次为: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头晕目眩、舌苔白腻、舌质暗淡、脉弦滑、痰多而粘、气短乏力。4.本文纳入中药155种,共计频次1268次,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位药物从高到低分别为川芎、地龙、丹参、甘草、桃仁。通过对频次≥7的高频中药进行药物归类,共11种,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种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对上述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可获得13组小药方,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具体如下:(1)大黄、胆南星、当归、瓜蒌、芒硝、枳实、黄芪、川芎;(2)桃仁、赤芍、黄芪、地龙、红花、川芎、当归;(3)白术、半夏、天麻、茯苓、陈皮、郁金;(4)半夏、茯苓、竹茹、陈皮、枳实、郁金;(5)芒硝、半夏、党参、黄芩、甘草;(6)郁金、天竺黄、石菖蒲、枳壳;(7)僵蚕、全蝎、地龙、鸡血藤;(8)牛膝、桑寄生、钩藤、地龙;(9)黄芩、丹参、地龙、生地、黄芪;(10)赤芍、枳壳、麦冬、甘草、水蛭;(11)玄参、生地、鸡血藤;(12)钩藤、白芍、鸡血藤、黄芪;(13)石菖蒲、甘草、三七、水蛭。结论:1.益气活血法为医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方法。2.在该病中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较为多见。3.活血化瘀药为治疗本病的最常用药类,其次为补虚药,再次为平肝熄风药。川芎、地龙、桃仁、丹参为治疗该病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黄芪、当归为治疗该病最常用的补虚药。地龙、天麻为治疗该病最常用的平肝熄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