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红树林湿地呈现持续萎缩的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科研工作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抑止或减缓红树林湿地退化丧失的趋势,目前有关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研究在红树植物的引种试种与种源选择、红树林的育苗造林以及次生林的改造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10年,仅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就增加人工红树林约360hm2。但只单纯的研究红树林的物种恢复是不够,本课题通过样方调查法对海南东寨港保护区内已生长数十年的人工红树林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更新情况、生物量、碳储量等进行研究,并通过不同人工林及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对比来探讨人工林的生态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如下:(1)海南东寨港保护区内在种植的人工红树林群落中,无瓣海桑林和海桑林都处于自然更新的初期,自然更新的秋茄和桐花构成了灌木层,而幼苗中除了主要组成的秋茄、桐花外,还有海莲和老鼠簕。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幼苗层>灌木层>乔木层。而人工秋茄林可能由于种植密度等原因,灌木层及幼苗层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其群落结构的自然更新较作为先锋树种的无瓣海桑林和海桑林群落慢。天然秋茄林和海莲林群落虽乡土树种,但由于人为破坏等原因,天然秋茄林群落和天然海莲林群落结构的合理性就有所差异。(2)采用标本木法测得无瓣海桑人工林生物量为91.614t/hm2,海桑人工林生物量为85.835t/hm2,海莲天然林生物量为78.951t/hm2,秋茄人工林生物量为74.305t/hm2,秋茄天然林生物量为68.513t/hm2。并且可知,作为高大乔木的无瓣海桑和海桑林群落的生物量于远远大于体型娇小的海莲林和秋茄林。而人工秋茄林由于造林时间限制,其生物量小于天然秋茄林。(3)通过对在18年生人工无瓣海桑林内种源距、滩面高度、林间距、林下呼吸根数目的测定及对数据分析可知,上述因子均与林下乡土树种的自然更新存在相关关系,通过SPSS的数据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满足以下关系:灌木:Y,=0.998X1+0.324X2+8.54X3-0.122X1X3-75.953;幼苗:Y2=151.934-0.565X1-1.682X4。(4)对试验样地内人工无瓣海桑林群落下乡土树种调查发现,作为先锋树种的无瓣海桑林在造林时呈林圈和林间带种植有利于乡土树种的种子的滞留,并且还可以有效地抵挡波浪对幼苗的冲洗,更有利于林下乡土树种的自然更新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