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辞格大家族成员之一,仿拟最早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诗歌中,但在中国的正式“问世”迟至20世纪30年代。仿拟因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广泛使用,并逐步引起学者亲睐。前人已从不同方面对仿拟进行了研究,硕果累累。纵观过往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仿拟根据其被仿对象的不同又分为仿音、仿词、仿句、仿篇,但是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前三类,而对篇章仿拟的研究尚不曾见到。近年来,语篇仿拟频繁活跃于各大媒体、报刊、杂志,深受年轻人喜欢,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言语活动。所谓仿拟,指的是对现有语言形式的模拟,但不是简单的模仿,需要注入一些新颖的元素或成分。一般来说,仿拟要求语言幽默诙谐,明快犀利,语言结构与原文对应、主题与原文相似或相关的仿拟语篇才是一篇有欣赏价值的仿拟语篇。过去,国内外对于仿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修辞、文学、美学等方面,认知视角的语篇仿拟可谓凤毛麟角。实际上,仿拟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仿拟是一种动态的认知活动,语篇仿拟也不例外。本文在大量搜集语料的基础上,以定性研究为主,聚焦于仿拟语篇的描写与解释。本文首先对仿拟语篇进行语言学描述,然后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行认知分析,从仿拟生成者的角度分析汉语语篇仿拟形成的认知机制,概括篇章的仿拟策略以及总结语篇仿拟对汉语发展的影响。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文章结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分别从修辞领域与非修辞领域介绍了前人对仿拟的研究以及主要运用的理论。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主要介绍范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第四部分是仿写语篇的语言学描述,主要包括语篇仿拟的文体、主题和仿拟方式。第五部分从认知角度探讨语篇仿拟的生成机制,提出了语篇仿拟生成的认知框架,概括了成功篇章的仿拟策略。第六部分是总结全文,并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阐述了篇章仿拟对汉语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有以下发现:第一,语篇仿拟的文体主要以诗歌、散文为主;仿拟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问题、热点事件上;仿拟的方式以结构对应为主。第二,语篇仿拟从生成者的动机到原语篇和主题的选择,最后到仿拟语篇的生成都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语篇生者首先受交际动机与社会心理驱使,然后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和主题进行范畴化分类,找出原型即最佳被仿语篇,然后基于相似性,运用概念整合进行生成语篇。第三,成功的语篇仿拟主要是运用求同、求异和求解策略;语篇仿拟是汉语语篇生成的方式,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语篇仿拟,既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又与传统的研究互补,从而增加仿拟的研究深度。然而本文也有以下不足:首先,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网络、杂志、报刊等,语料搜集的范围有限;其次,本文主要采取定性研究,而没有采用定量研究,所以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考证。最后本文希望今后语料的搜集范围能够更广一些,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语篇仿拟进行更客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