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与地方,“一动一静、互相诠释”,不仅与人们的当下生活息息相关,更隐含着历史,关照着未来。而全球化进程以来,资本流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西方现代性话语成为时空重组和生产的重要媒介,地方的意义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时空压缩”,基于地方特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张力也不断受到消磨和挑战。20世纪末人文社科领域的“空间转向”开启了对时空、教育、遗产、语言与地方等问题的新思考。试图打破西方权威遗产思维的“物质性”、“原真性”、“普适性”的遗产界定,遗产研究也逐渐把“地方”视为探究本土遗产文化意义的突破口,文化记忆、历史遗迹、社区参与等要素开始以新的方式参与到地方意义的重构之中。本文从中国经典中的“五服”体系出发,借鉴文化遗产、文化记忆、人文地理等学科领域的理论视角,对孔孟遗产地山东邹城的一个历史街区——南关社区,进行深度的空间叙述和多声部的文化解读,从而探索本土文化中家族参与空间治理的遗产意义。通过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经典注疏、地方志、文化记忆、家谱、碑刻等文献都作为编织地方意义的重要文本,以期重塑地方灵韵,再续圣贤之邦、邹鲁大地的地方文脉。研究发现,五服体系,不仅是“禹别九州、任土作贡”的地理格局,更是“泽披四方”、“有孝有德”的空间治理。鹁鸽楼,作为邹城南关韩氏家族的重要分支,不仅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物质遗迹,同时也是亲尊礼让,四方亲睦的精神传承。在社区参与遗产管理和保护的全球趋势下,五服空间的解读可以提供一条文化传承和地方意义构建的新模式,并推动以古为新的遗产实践,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