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中缅边境的民族学校,由于汉语教学语境欠缺、资源匮乏、师资薄弱等问题的长期困扰,边境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少慢差费”现象一直存在。已有研究发现,内地学校的汉语教学在信息技术的优化作用下,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汉语教学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由此,学术界对信息技术优化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寄予厚望,期望借助信息技术能缓解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困境,提升汉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然而,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困境,另一方面却未达到预设目标,即并未呈现出与内地汉族学校同样的显著提升效果,甚至生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信息技术从哪些路径上优化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同时探讨又生发了哪些新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如此既是探索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良性发展路径,也是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有机整合的有效尝试。本研究在文献梳理与分析后,走出“书斋”,进入“田野”,选取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的中缅边境民族学校为考察点进行调研,采用发放问卷、个人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收集一手资料。以云南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为代表的中缅边境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势偏远,不仅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杂居区,还是邻国缅甸少数民族跨境而居的地域。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有傣族、景颇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以及缅甸的掸族、克钦族。因此,该地区民族特性鲜明,属于边境多民族杂居的典型地域,对该地区信息技术优化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路径进行研究,既具有边境民族地区的特性,也具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共性。通过对访谈记录整理归纳和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后发现,中缅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存在三方面的困局。分别为:跨境民族社区复杂生源的较大影响;母语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的作用;优质汉语教学资源缺失等。信息技术的引入首先使汉语课堂的教学环境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信息化教学设备逐步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断新建;工具型、游戏型、教学型三类信息化教学软件逐步盛行。此外,泛在汉语学习模式、“微”汉语学习模式正成为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与学的新模式。可见,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在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学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语教学在师资、教材、教法上的问题。但同时研究也发现,信息化的汉语教学模式照搬,教学过程中简单复制;其次,汉语教学中民族文化式微,民族文化转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率低,数字化汉语学习资源不适切。加之信息化资源迷航现象突出,资源共享障碍重重。最后,汉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偏低,亟待提高。为此,本研究从信息技术优化民族学校汉语教学路径的几个关键点入手,一是厘清技术融入汉语教学的两个认识,即教育的本质要求技术应“以人为本”而非“技术至上”,以及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促进技术与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机整合。二是建设适切的数字化汉语教学资源,同时重视科学导航,合理呈现,化解汉语教学信息化资源迷航难题。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架构母语与汉语学习的“桥梁”,搭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纽带,促进边境民族学生母语和汉语的共同学习。四是开展有效培训,促进教师内在反思,提高边境汉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综上,本研究尝试着探索信息技术促进中缅边境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发展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