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视角下南京城市形态的演化逻辑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qiu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正历经高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其人口的膨胀、用地的激增和空间的扩展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变革并引发历史城市传统文脉的缺失。城市形态演化研究意在通过剖析城市现象的表征由内而外地揭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规律以探求历史城市保护、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基于此,论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研究对象,横向以古代、近代和现代为年代划分且纵向以社会背景、规划类型、构成要素和轨迹特征为层级分类对南京城市形态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以探求其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发展规律。  全文共划分为6部分:  绪论阐明论文研究的缘起、背景和立题,概念、范围和状况,内容、方法和框架以及目的、意义和创新等以建构南京城市形态的研究体系。  第一章在介绍南京概况基础上分别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阐述其历史建置沿革和自然山水空间的时空特征。  第二、三和四章分别论述古代、近代和现代南京城市形态的演化逻辑。作为论文研究的主体其分别从4层次研究南京城市形态动态发展过程:首先,依据其背景差异将古代、近代和现代南京城市发展过程细分为不同阶段以论述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建设概况;其次,依据不同阶段的营建方式将其城市规划归纳为不同类型以论述其背景、模式和特点;再次,依据南京城市形态构成要素将其概括为“核”、“轴”、“架”、“群”和“皮”5类以分析各要素的变化特征;最后,基于古代、近代和现代南京城市发展的社会背景、规划模式和类型要素分别从其城市职能地位、营建过程和建构方式剖析南京城市形态演化的轨迹特征。  第五章为南京城市形态演化的机制、规律和启示。首先,以古代、近代和现代南京城市形态演化的过程为基础剖析不同时期其城市形态表层结构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深层结构的互动作用以探求其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其次,以古代、近代和现代南京城市形态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为基础进一步剖析其城市形态功能、空间和结构形态特征以探其演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最后,基于古代、近代和现代南京城市形态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发展规律结合当今南京城市发展现实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未来南京城市形态发展的启示。  结语为全文研究总结,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加强学生宿舍的建设已成为高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宿舍建设如何适应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但由于中国传统的
本文的风景名胜区景观建设主要是指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建筑以及场地的设计与营造。文中分析了现今风景名胜区景观建设中的宏观与微观的几大问题,并提出了引发这些不合理现象的三
学位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人类从产品经济社会、服务经济社会逐步走向体验经济社会,人们闲暇时间和闲暇消费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背景下,如何适应社会经济
学位
近10年来,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同城化进程加速,行政边界的概念被弱化,跨越行政边界的空间连片发展现象愈发明显。作为中心城扩展方向上的增长极,临界新区的出现促进了大都
“边缘并非事物的终点,……,是显现事物的开端”——本论文以此为主脉,以城市中的边缘及边缘效应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透过“边缘”这一不囿于传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城市景观的建设
学位
以往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思想方面更多地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往往忽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对园林的贡献.该文正是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儒家
鉴于我国国情及老龄化特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而对既有社区进行适老性改造则是实现这一养老模式的主要途径,不仅能经济、有效地解
由于国家、区域以及城市本身发展的需要,向“世界城市”迈进、进一步提高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成为上海在未来努力的方向,因此,对“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为上海向
学位
该文通过对传统建筑气候观念的剖析,以建筑类型学方法对川滇干冷干热地区的传统建筑模式进行空间形态和技术形态的分析,以川滇地区这一特定气候条件下的现代建筑设计为例,提
随着城市发展“严控新增用地,集约利用土地”相关政策的出台,旧城区土地的再开发得到重视。容积率既是空间发展权再分配的博弈焦点,又是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由于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