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山松(Pinus densata)以四川西部为其现代地理分布中心。高山松林是中国横断山区高山地带特有的森林类型,肩负着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重要作用,由于海拔高,冬春干旱,频繁的火灾使森林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火烧迹地的恢复与重建迫在眉睫。本论文以不同年代高山松林火烧迹地上所更新植被的组成结构、植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生产力及土壤理化性质为主要内容,研究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规律和植被恢复动态。本研究在四川省林业科技重点攻关项目“高山松天然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No.2001-1)的资助下完成,旨在为四川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调查研究表明: 1)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天然更新状况较好,草类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次之,高山栎高山松林火烧迹地天然更新状况最差。分布在海拔2800~3600m的高山松林火烧迹地自然恢复良好,但海拔4000m以上的火烧迹地上更新的幼苗幼树较为稀少。阴坡、半阴坡迹地天然更新状况优于阳坡迹地。 2)一定频率和低强度的火烧有利于高山松纯林的维持和稳定,这可能是此地区高山松多分布于阴坡和半阴坡的主要原因。 3)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火烧后4~5年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火烧后8~20年、20~27年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年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灌木高山松林5年、6年、27年火烧迹地的多样性较高,但在此3个时间序列群落变化也比较大,物种多样性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进展而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具有较高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并非是最稳定的植物群落。 4)较小的林分密度可以促进幼龄高山松的提早结实,但较大的结实量则导致较小的干生物量比例。因此应视其经营目的来确定合理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