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血中止凝血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性等变化,分析孕妇出凝血功能的改变与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及孕妇并发症的关系。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功能的改变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寻找敏感、有效的指标对子痫前期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选择129例孕妇,其中对照组(正常妊娠组)27例;轻度组(包括妊娠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45例;重度组(重度子痫前期)57例,重度子痫前期组又可分为有并发症组40例和无并发症组17例。(2)入院分娩前采集前壁肘静脉血3ml,置于含有0.3ml 1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混匀,3000转/分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在Sysmex公司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系统上进行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Ⅲ,AT)、vWF因子(yonWilebrand Factor vWF)。于清晨空腹采集前臂肘静脉血3ml,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检测。结果:①正常组外周血AT平均水平为67.48±11.764%,轻度组AT为64.40±10.657%,重度组AT水平为52.62±10.368%,三组孕妇中,重度子痫前期孕妇AT活性低于正常孕妇和轻度子痫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轻度组AT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对照组外周血vWF活性为235.25±49.861%,轻度组为vWF活性273.51±98.414%,重度组vWF活性为339.29±87.136%,三组孕妇中,重度子痫前期孕妇vWF水平高于正常孕妇和轻度子痫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孕妇与轻度子痫前期间的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正常组与轻度组及重度组出凝血功能指标比较PT、APTT、FIB、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子痫前期孕妇D-dimer水平高于正常孕妇和轻度子痫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④重度子痫前期57例患者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两组间AT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组低于无并发症组;两组间vWF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组vWF活性高于无并发症组。⑤在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AT与vWF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呈显著负相关(r=-0.463,P<0.05)。结论:①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存在严重的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易栓症。②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外周血活性在重度子痫前期中显著增加,随病情的加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和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③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循环中抗凝血酶(AT)活性降低,并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进一步降低,AT活性下降可能是重度子痫前期获得性易栓症原因之一。④在子痫前期患者中,AT与vWF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呈显著负相关,AT与vWF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出凝血功能的改变是导致子痫前期发病的原因还是其结果,有待进一步探讨。⑤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常规凝血功能、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变化,不能将上述指标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指标。⑥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无论有无并发症均有明显血栓前状态,有必要进行抗凝治疗,根据AT水平指导使用低分子肝素及补充抗凝剂可提高疗效。⑦vWF、D-dimer、PLT、AT联合应用于早发型子痫前期期待治疗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病情转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母婴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