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相对贫困问题同益突出。而首都北京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变迁也更为急剧。外地进京人员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国际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独有特点,使得城市贫困人口由原来的隐蔽状态开始凸现出来,成为首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大隐患因素。为此,本文针对北京市城市贫困问题,从为此而建立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入手,采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四方面内容,并提出政策建议。
首先在低保标准的制定方面,针对北京市各区县的地理环境、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的特点,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城市低保数据进行了科学归类,据此提出将北京市目前统一的低保标准细分、制定符合各地区情况的分类低保标准的新思路。
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了北京市城市贫困人口的特点和致贫原因,揭示低保对象范围划分、资格审核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出现的“低保懒汉”新问题采用博弈分析进行了对策探索,提出只有就业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不仅需要政府加大对家庭收入核实的监督力度,更需运用激励措施,实施科学的低保分类救助制度,引导低保对象寻找“可持续生计”。
最低生活保障系统需要一个稳定坚实的资金支撑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运行起来。因此本文第四章运用统计学中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以客观历史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北京市民政事业费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揭示出民政事业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进而提出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开发多样化筹资渠道,建立低保储备金和低保资金预警制度,以保障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
第五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将北京市城市低保工作的有效性与其它27个省市进行对比,发现虽然北京市很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但低保制度运行效率却并不理想,进而从机构设置、人力资源、信息化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DEA方法有效解决了由于各地区指标绝对值相差悬殊、难以直接比较的问题,实现了北京市低保制度运行相对有效性的量化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